又作柏子克裏克石窟,高昌石窟之一。它位於今新疆吐魯番東北約30公裏處座落在木頭溝河西岸的山崖上。這裏背依火焰山,前麵是一個小峽穀,穀中流水淙淙,白楊成蔭,環境極為幽靜,不愧為一個修行念佛的好地方。約開創於南北朝麴氏高昌時代,回鶻高昌時達到了頂峰,是極為興盛時期,元代接近尾聲。
今存有洞窟編號83個,窟內存有彩塑壁畫的僅有40餘個,就窟的製型來看,主要是支提窟和毗訶羅窟。窟龕用兩種方法建造:一是在斷崖的立麵上開鑿洞窟:一是在與斷崖相連接的台麵上用土坯壘砌成洞窟的樣子。窟內平麵呈方形或長方形。縱券頂較多,並有穹廬頂、平頂等,也有幾個中心柱形窟。保存壁畫約1200多平方米,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姻緣故事,也有千佛像及以立佛為主要內容的供養像和各少數民族的供養人畫像。壁畫中占重要內容的卻是具有佛教大乘思想的經變畫如繪有觀無量壽經變、妙法蓮華經變、藥師經變、阿彌陀經變等經變畫。佛傳故事畫呈橫幅連環畫式。經變畫主圖居中,兩側和下方繪製與主題內容有關的圖像。在洞窟內存有大量的漢文、回鶻文的供養人墨書題記,它為研究石窟的發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文字資料。這裏曾是高昌回鶻國王的王家貴族寺院,建於宋代的第45窟就畫有回鶻國王像,回鶻文題記為:“此為勇猛之獅統治全國的九姓之主全民蒼鷹候回鶻特勤之像。”頭冠呈桃形,是回鶻貴族裝束的鮮明特征。編號為20窟的供養人畫像18人集於一壁,他們衣著華麗,貴族裝束,這些供養人皆手持花束或供養法器,人頭側部都有回鶻文榜題,這在高昌地區是現存的唯一大組合的供養人畫像。該石窟是在回鶻王朝統治下,由回鶻的皇室及其貴族們開鑿並經營的石窟,它是在全國範圍內最具有回鶻藝術特色的洞窟,是回鶻佛教藝術具體表現,為我們研究回鶻的信仰及發展提供了珍貴的佐證史料。與伯孜克裏克相鄰的其它石窟如莫高窟、榆林窟及克孜爾等石窟中也出現過回鶻人的供養像及回鶻佛教的藝術特色的經變畫,但畢竟不能與高昌石窟中回鶻佛教藝術相比美。就石窟規模、壁畫麵積、彩塑數量等不能與其它兄弟石窟相比,但它具有地道的回鶻佛教藝術特色,是其它兄弟石窟無法比擬的。
在石窟的題記中保留了古回鶻文、漢文、波羅密文、吐火羅文、梵文等文字,是研究西域文化、曆史、語言文字的寶貴資料。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德國的勒考克、英國的斯坦因及俄、日探險者劫走了不少壁畫塑像、和文書,無法移動的壁畫損失十分嚴重有些竟被整塊剝離盜走使石窟再次遭到破壞。
1982年柏孜克裏克石窟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