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高昌故城(1 / 1)

公元前一世紀,漢武帝的西征師旅頓敝見此地勢高敞,遂安排體弱有病困乏難行的將士築壘屯守,人庶漸漸昌盛因此起名“高昌”。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東偏南約50公裏火焰山鄉所在地附近,維吾爾語“亦都護”意思是“王城”。故城略呈正方形,周長約5公裏,總麵積為200萬平方米,城垣用夯土築成,因土質粘性好,殘存的城牆最高達11.5米。據史書記載高昌城當年有12個門,市內房屋鱗次櫛比有作坊、市場、廟宇和居民區。當地居民逾三萬,僧侶三千。全城分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長安城。現在城內建築遺址星羅棋布,西南方向有一處寺廟遺址,寺門、廣場、殿堂、佛龕及高塔均保存尚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於貞觀二年(628年)春,曾留高昌講經一個多月,人們至今仍能看到他當時講經的場所。這座故城始建於公元前一世紀,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後曆經高昌郡、高昌王國、西州、回鶻高昌、火州等長達1300餘年曆史變遷,令人痛心的是這座曆史名城於公元十四世紀毀棄於戰火。

如今的高昌故城廢墟內仍存建築遺址,佛寺、民宅、手工業作坊、宮殿等遍布全城,有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從城北的入口處直通到最西南角的寺廟區。故城內的這條大道不知是原來就有,還是為方便遊客後來加工而成,不僅是行人,連馬車、汽車都可以在上麵行駛。遊人漫步其上看看兩邊殘缺不全的宏偉古建築,自然會想到一千多年前在這裏發生的那些動人故事,其中一定會包括高昌王與唐玄奘的那段交往佳話。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唐三藏玄奘為了解決佛性問題的爭論,西行去印度求取真經。法師隻身一人依靠識途老馬,穿越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莫賀延磺,到了伊吾(今哈密)。他本意從伊吾向西北,經可汗浮圖城(今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向西前進。恰好當時有高昌國的使人從伊吾回國,將玄奘在伊吾的情況告訴了國王。

高昌王鞠文泰立即派使臣帶著數十匹好馬趕到高昌。玄奘盛情難卻,隻好隨使者而去。經六天的旅行半夜時分才抵高昌城,立刻被接入王宮後院。

鞠文泰和王妃都未入睡,一麵讀經,一麵敬候玄奘法師的到來。見麵後國王拜問甚周,直到天將破曉才告辭還宮。天剛剛亮疲憊不堪的法師還未睡寧,高昌王又率王妃以下眾人前來禮問,請法師移住在王宮旁的道場中派人侍衛,又讓高昌國的佛教大師前來相見,並勸說三藏不要再往西天取經留在此弘法.法師謝絕不應。

過了數十天法師執意辭行,高昌王又一心挽留,以弟子身份終身供養法師,並說讓全國人都成為法師的弟子,請法師講經,數千弟子都作法師的聽眾,力勸法師打消西行念頭。玄奘堅決不允,稱即便骨頭留下,神智也會離去。兩人相持不下,高昌王雖倍加供養,每日親自捧盤送食,但三藏滴水不進,以絕食表示西行決心。至第四日玄奘已氣息奄奄。高昌王隻好答應玄奘請求,條件是和法師結為兄弟,等法師取經回來時到高昌國留住三年,受國王及弟子們供養。並且讓法師行前再講經一個月,每次國王都親自執香爐來迎接法師入帳並在三百餘聽眾麵前,跪在地上當凳子讓法師踩著他的背,上到講經法壇上去為信徒們講經說法。

臨行那天高昌城的僧侶、大臣以及百姓傾城相送,國王鞠文泰緊抱法師慟哭不已,親自送了數十裏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