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這筆巨額財富自然大有人在,連清朝政府也動過一番腦筋。據《清文宗實錄》卷八十九中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曾派某道員到錦江實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確切地點而中止。鹹豐三年(1853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又舊事重提,由吏部尚書等代奏,呈請尋找這筆財寶。他說親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撈到張獻忠遺棄的銀子,“其色黑暗”,聽說“曾經查出歸官,尚存藩庫,有案可核”,以此來證明張獻忠窖藏之事並非子虛烏有。當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高潮,清政府財政困難,鹹豐皇帝於是動了心,命成都將軍格瑞“按照所呈備情形,悉心訪察,是否能知其處,設法撈掘,博采輿論,酌量籌辦”。但費盡心機,最終還沒能找到。
幾百年來盡管不少人垂涎這筆巨寶,但都勞而無功。看來這筆財富又是一個新的“天朝國庫”之謎了。
樂山大佛的藏寶洞之謎
導言:上世紀80年代,一部《神秘的大佛》的電影讓樂山大佛推出了一個“藏寶洞”之謎。在曆史上,樂山大佛有無藏寶洞?若有,當在何處?世人詢問猜測,頗為熱鬧。按佛教造像儀規,在佛教造像身體上一般設有“藏髒洞”,尤其是在泥塑和銅鑄佛像中十分普遍。多用金銀銅鐵錫“五金”仿造心髒等髒器置於洞內(藏髒洞因之得名),同時存放大量經書手卷佛教法器五穀雜糧等,不一而足。而大佛身上,確也發現了一些洞,如身後的三個洞,但那是排水用的。因此,可能的藏髒洞隻能是設在大佛胸前的那個洞。中國文物保護研究所1989年對該洞進行了測量,結論如下:“胸部正中有一寬約0.9~1米、高3.3米、深約2米,用青磚封閉的人工洞穴。”其容積近7立方米,可見當時裝藏器物之多。
藏贓洞一般都設在佛像胸內,洞口開於背上。但樂山大佛的洞口卻設在胸前,外地尚無此例。按一般造像規律,藏髒洞應是與大佛同時開造。宋代以後的維修,增鑿如此大的洞穴,無以為據,也說不通。如此,一個唐代開鑿於大佛胸內的大洞子,是該藏有豐富內容的了,說它是個“藏寶洞”當不為過。
值得注意的是,樂山縣政府1962年組織維修時,曾將此洞打開。其結果,或說發現了鎏金銅壺,或說隻發現一些“破舊廢鐵、鉛皮”,或說隻有一大堆腐敗後的穀子。最終,實實在在的有價值的發現隻是塊封洞石——那是一塊清代石碑。碑正麵刻《重修東坡先生讀書樓記》,刻寫年代為清道光二十九年;背麵刻《淩雲山考》和《大像閣考》,刻寫年代則是中華民國四年,自然是後人的增刻。
石達開寶藏之謎
導言: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覆滅於大渡河前夕,曾把軍中巨量金銀埋藏於某隱秘處。石達開當時還有一紙寶藏示意圖,圖上寫有“麵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字隱語。抗戰期間,國民黨四川省主席劉湘秘密調遣了1000多名工兵前去挖掘。在大渡河高升店後山坡下,工兵們從山壁鑿進30多米,豁然見到三個大洞穴,每穴門均砌石條,以三合土封固。但是挖開兩穴,裏麵僅有零星的金玉和殘缺兵器。當開始挖掘第三大穴時,為蔣介石得知。他速派古生物學家兼人類學家馬長肅博士等率領“川康邊區古生物考察團”潛入幹涉,並由“故宮古物保護委員會”等電告禁止挖掘。不久,劉湘即奉命率部出川抗日,掘寶之事終於被迫中止。前幾年,根據重慶師範學院曆史研究員赴現場考察後判斷:從該三大洞穴所在地區和修築程度可以推斷,此處是為太平軍被困時倉促所建。石達開藏之謎,隻有繼續深挖才能解開。
赤城山黃金知多少
導言:黃金是人們心中永遠的夢,而為這個夢就會有很多傳說,所以就有很多藏寶山。當今日本藏金規模之最當數赤城山,據說它的黃金埋藏量高達400萬兩,相當於現在的100兆日元(兆在古代指1萬億),日本的德川幕府將軍赤城山珍藏黃金,是1860年的事。當時正值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末期,世界的金銀兌換率為1∶15,而日本僅為1∶3,國內存在黃金大量外流的現象。為了阻止這種消極現象,也為了貯備財產以利於軍備,“大老”(非常設的幕府最高執政官)井伊便以貯存軍費為名,高度秘密地製定了埋藏黃金計劃。赤城山被選為藏金之地,因為赤城山是德川幕府為數不多的直轄領地之一,它屬德川家族世代聚居地,易於保守機密,而且地處利根川與片品川兩河之間,有連綿起伏的高山作屏障,是易守難攻的軍事安全地帶。它也是德川幕府不得已全線潰退後的最後防禦之地。當時強藩的中下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立意打倒幕府實行革新。正當井伊秘密藏金之時,1860年3月3日,他被倒幕派武士刺死在江戶(今東京)的櫻田門外。他死後,屬下林大學頭和小栗上野介繼續執行埋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