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迷霧重重的寶藏(1)(1 / 3)

秦始皇陵墓的九大謎團

導言:一個偉大的帝王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偉大的陵墓,後世人就在陵墓外麵猜著他留給世人的謎語。一個偉大的帝王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偉大的陵墓,後世人就在陵墓外麵猜著他留給世人的謎語。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千米的臨潼區境內,在驪山北麓,南依驪山,重巒疊嶂,山林蔥鬱;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皇帝秦始皇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營建的,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品居近百座曆代帝王陵之首。

謎團一:秦始皇地宮有多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麵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一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那麼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麵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秦始皇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隻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隻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了幾道墓門呢?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隻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複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複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裏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辯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國”裏,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裏的一切。

謎團四:秦始皇地宮埋“水銀”之謎。

秦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地質學專家先後兩次來秦始皇陵采樣。經過反複測試,發現秦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秦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