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延壽是因畫醜了王昭君而被殺的嗎
導言:昭君出塞讓人們知道了一個被畫師故意畫醜其實美豔無比的王昭君。而提起將昭君畫醜的畫師毛延壽,後人的評價多是貶低的。然而,曆史真的是這樣嗎?昭君出塞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同時那位受人錢財,故意將王昭君畫醜的宮廷畫師毛延壽也讓人深惡痛絕。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元帝的後宮極盛,因此想窺龍顏是十分困難的,而漢元帝為了知道宮中哪個女子漂亮,就命畫師毛延壽將宮女姿容畫下,然後漢元帝根據美醜來如幸。宮女們為了受到漢元帝的寵幸,紛紛用錢財賄賂毛延壽,希望毛延壽可以將她們畫得漂亮些。但是王昭君卻性情耿直,不肯行賄於毛延壽,毛延壽就故意將她畫醜了,以致王昭君在宮中十年都未見元帝召見於她。直到王昭君被嫁到匈奴,元帝才見到她,並發現她是後宮中最美的女子。但是漢元帝又不能反悔,他隻能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耶單於。後來漢元帝知道了畫像之事,就把毛延壽殺了。然後暴屍棄市,抄沒家產,說其家產驚人。
但在《漢書·元帝紀》中隻說“竟寧元年正春月,匈奴呼韓耶單於來朝”,元帝“賜單於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而沒有談及毛延壽利用畫筆營私舞弊,弄虛作假被殺之事。南朝宋範曄撰的《後漢書·南匈奴傳》,對王昭君出塞的經過,記述得較為詳細,但在講述昭君出塞的原因時說:“時呼韓耶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耶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書中也並沒有提及毛延壽為貪財圖賄故意把昭君畫醜之事。王昭君既然是自己“請掖庭令求行”,遠嫁匈奴,那麼元帝殺毛延壽就是冤案。
另據林幹《匈奴傳》說:呼韓耶向漢廷求婚時,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召,自願扮演一個‘和蕃使者’的角色”。因此有人認為元帝昏庸,不應把昭君遠嫁的責任加罪於毛延壽,且為他鳴冤叫屈,如唐代詩人杜甫就認為致使王昭君遠嫁,並不是因毛延壽把昭君故意畫醜,顯不出昭君的美貌容顏,而是漢元帝沒有仔細辨識畫像而造成的。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明妃曲》詩中說:“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頭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還有人說王昭君遠嫁匈奴後,曾作琴曲《昭君怨》,其主題就是怨恨漢元帝而不是毛延壽。綜上所述,各家都有各家的理由和依據,而毛延壽被殺是冤案還是理所當然,仍有待人們進步考證研究。
遠古人為什麼要殺嬰
導言:俗話說“虎毒不食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對於自己孩子的疼愛過猶而無之不及。那麼,遠古時代為什麼總是出現一些殺嬰的現象?這又如何解釋呢?曆史上有很多的地方有殺掉嬰孩的習俗。據記載,非洲南部的布須曼人在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的父親去世或者在缺乏食物等情況下會將未成年的子女殺死或拋棄,而且平時也會把沒有自我生存能力的畸形兒童殺死。這種看似慘無人道的做法在已經進入文明時代的以色列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中也存在著,他們甚至把這樣的行為視為一種風俗,因為他們認為殘疾兒童就是一種累贅。
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民族在進行長途遷徙之前,會將所有幼小的兒女殺害,僅僅留下一兩個較強壯的大孩子。有不少民族在養大第一、第二個孩子之前,會殺死所有新生兒。
遠古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難道他們就不心疼自己的兒女嗎?他們這樣做能割舍掉那份難舍難分的親情嗎?
有些學者首先提出,古人殺嬰行為充分體現了原始人類從他們的動物祖先那裏承襲來的某種獸性。大量事實證明,從靈長類、食肉類、齧齒類,直到鳥類、魚類都有野生動物中殺死幼仔現象的發生。其次,他們還認為大多數的殺嬰實例也都可能與繁衍生殖有關。印度的一種食葉灰猴原本十分溫順合群,但在新老猴王交替的時候,它們總會把還沒有斷奶的幼仔全部殺死。隻有這樣,才能促使母猴早發情,新猴王就能與雌猴順利地交配,從而早生育新頭領的後代。
也有學者認為,古人殺死嬰孩可能是一種有效的間接避孕方法。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這種方法總比他們流產的安全性高,而且這種殺死嬰孩的方法也有效地控製了當時的人口數量,給能夠存活下來的人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以及廣闊的生存空間。並且從當時的殺嬰傾向以及喜好來看,古人好像更加喜歡殺死女嬰,女性人口下降直接導致了整個社會總人口的相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