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傳說中的曆史(5)(1 / 3)

在這一場爭論中,雙方都把理論依據的核心放在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原理上。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原理,最能適應環境的動物個體能夠活得更長,從而繁衍更多的後代,使得這一物種得以延續下去。例如,一種有蹄動物,有些脖子長,有些則脖子短。隨著時間的發展,在這種動物生活的地區,樹葉逐漸被吃光。而長脖子的動物由於能夠吃到更多高處的樹葉,所以能活的更長,有更多的後代,最終進化成長頸鹿。而那些脖子短的,則逐漸走向了滅絕。瓊斯教授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這種自然選擇的作用卻在逐漸消失。“在以前,人們的壽命長短和繁殖能力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截止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倫敦的死亡率總是大大超過出生率。有一半的孩子還沒有成年就已經夭折了,也許是因為他們缺乏抵抗疾病的基因。但是現在,孩子長大成人的概率卻達到了98%。可見,在這一方麵,我們已經進化得足夠好了。”

長壽老人瓊斯的觀點得到了部分科學家的支持。位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沃特教授認為,自然對人類進化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隻有人類自己的生物工程學才能使進化演變產生巨大變化。“通過生物工程學,人類可以改變自己的身體外貌,並且可以延長自己的壽命。當人們可以活到一百五十歲,而其中一百多年都有生殖能力的時候,人類就會發生巨大變化。人類會繁衍許多子孫,人類的進化將開始轉變。”但對於他的這一觀點,生物學界還是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很多人始終認為,進化無時不在,而人類自己的幹預是不協調的。

未來的人類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得到的答案眾說紛紜,無論是人類靠自然選擇自己進化,還是在生物學工程的幫助下進化,目前都是設想。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隻能是猜測,要想知道人類是否進化到了盡頭,答案隻能由我們的後人找到,因為隻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結果。

人類會出現第五種血型嗎

導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血型,然而最初的血型是怎麼形成的呢?未來血型的種類會不會出現新的變化呢?科學家對人類血型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人類中目前存在有4種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這4種類型的血型並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時出現,而是由於不斷進化和人們在不同氣候地區定居下來後按次序逐漸形成的。

在寒冷的年代,由於草原上可供食用的東西匱乏,遊牧部落不得不去尋找新的生物來滿足他們的食物需求。於是人的消化係統和免疫係統也會隨著新的飲食結構的出現而有所變化,緊接著血型也會有所變化。

O型血:它的曆史最為悠久,大約出現於公元前6萬年至4萬年之間,當時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簡單的飯食:野草、昆蟲和從樹上掉下來猛獸吃剩下的果實。而4萬年前出現了克魯馬依人,他們以狩獵為生。在獵光了所有的大野獸後,他們從非洲向歐洲和亞洲轉移。

A型血:A型血出現在公元前2.5萬年至1.5萬年之間。當時,我們的祖先是以果實為生逐漸變成以雜食為生。隨著時間的推移,農耕成為住在現今歐洲土地上的人們的主要生產方式,野禽野獸開始接受馴養,人的飲食結構隨之發生變化。就是現在,絕大多數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歐和日本。

B型血:該血型出現在約公元前1.5萬年至新紀元之間。當時東非的一部分人被迫從熱帶稀樹幹草原遷徙到寒冷而貧瘠的喜馬拉雅山一帶。氣候的變化便成了B型血誕生的主要因素。這種血型一開始出現在蒙古人種身上,隨著他們後來不斷向歐洲大陸遷徙,最後導致今天有很多東歐人都是這個血型。

人體的4種血型中最後出現的為AB型,它的出現還不到1000年的時間,是“攜帶”A型血的印歐語民族和“攜帶”B型血的蒙古人混合交配後的產物。AB型血的人繼承了耐病的能力,他們的免疫係統更能抵抗細菌,但他們也有弱點,那就是易患惡性腫瘤。

據此,科學家估計很快會出現第五種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現一種新血型,比如說C型。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未來世界必將會出現人口過於稠密、自然資源所剩無幾、環境汙染相當嚴重等惡劣的局麵。為了適應未來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中必將出現新的血型,以此來保存人類物種的延續性。而先前進化的4種血型雖然已經經曆了悠久的曆史,但最終可能會不再適應未來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而被淘汰,直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