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傳說中的曆史(3)(1 / 3)

秦十二銅人像遺失何處

導言:有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器鑄成十二個銅人像。有人根據史書記載計算了銅人像的重量,最小的銅人重在大約30噸以上,較大的則達到了90噸。其高度8~14米。可以想象,這些銅人的重量和高度都是十分驚人的。但秦滅了以後,十二銅人像就消失不見了,它們流落何方呢?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天下後,采取了一係列鞏固統治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收天下之兵器,鑄造十二銅人像,立於鹹陽。

《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重各千石,置廷宮中。”又據史書記載,銅人背後銘刻著李斯篆、蒙恬書“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樣。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曆史上所罕見。而陳直《三輔黃圖校注》三輔黃圖卷之一則載:“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高三丈,鍾小者皆千石也。”《長安誌》引《三輔舊事》雲:“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徒著長樂宮大夏殿前。”在史書上關於十二銅人的記載還有很多,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十二銅人早已湮滅在曆史中,無處尋其蹤跡,故後人對十二銅人有很多的猜測。

令人感興趣的是,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這十二個銅人呢?有兩個傳說。一個傳說是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觀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種雜耍,正在興高采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幹戈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見了,恐日後有人來刺殺,於是日思夜想,寢食難安。這時候,正逢臨挑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了十二個巨人,秦始皇當地還盛傳著一首童謠說:“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為之一振。於是便假托征兆,借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集中於鹹陽,鑄成了十二個銅人。如果此說是真的,那麼秦始皇就是借助一個傳說來收繳全天下的兵器,以防止有人對他暗殺。還有一說傳說,秦國有一位將軍,名叫阮翁仲,據說此人身高一丈三尺,異於常人,秦始皇派他隨蒙恬將軍北征匈奴,後來戰死疆場。有一天秦始皇做了一個夢,夢到阮翁仲將軍讓他收盡天下兵器以防叛亂。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令收天下兵器鑄其銅人像,立於鹹陽司馬門外。這兩個傳說都說明秦始皇銷兵器,鑄銅人像的根本目的在於防止叛亂,是維護其統治的政治舉措。

既然這十二銅人像是集天下兵器所鑄造,想必也是十分高大引人注目的,那麼秦滅了以後,十二銅人像流落何方呢?

有人認為,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鹹陽,火燒阿房宮時,將這十二個銅人也一起燒毀了。但是現在考古表明,項羽並沒有燒過阿房宮,那麼燒毀十二銅人的事情可能也並不存在。

還有學者指出,這十二個銅人毀於董卓、苻堅之手。東漢末年,董卓率兵攻入長安,便將其中的十個銅人銷毀、鑄成銅錢,剩下的兩個被他遷到長安城清門裏。至三國時,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往洛陽。當工匠運到溺城時,由於銅人太重難以搬動而終止了運行。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銅人運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苻堅統一北方後,再從螂城將這兩個銅人運回長安銷毀。至此,前後經曆了約600年的銅人全部都銷毀了。《三國誌·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廓,不磨鑢。”《正義》引《關中記》也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裏。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鄴,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也有人說這十二個銅人並未被毀掉。由於十二個銅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十二個銅人和其他精美的物品一起被當作隨葬品而葬於陵墓之中。

然而由於史料的缺乏,使得這十二銅人像至今仍是下落不明。

“狸貓換太子”是真是假

導言:宮廷裏的明爭暗鬥是十分頻繁的,也是十分激烈的,為了爭權奪位,為了爭寵奪愛,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在曆史上,最叫人震驚的還是那場真假難辨的“狸貓換太子”案。傳說中的包拯最輝煌的功績是審出了發生在宮中的一件大案——狸貓換太子案,替李宸妃討回了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