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確有其人嗎
導言:鬼穀子是縱橫家的鼻祖,因隱居於鬼穀,故自稱為鬼穀子,相傳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蘇秦、張儀、龐涓、孫臏都是其弟子,但曆史上究竟有沒有鬼穀子卻說法不一。鬼穀子為縱橫家的鼻祖,相傳是姓王名詡,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采藥修道,隱居在鬼穀,故自稱鬼穀子。鬼穀子長於養性持身和因事剛柔之勢,為作縱橫捭闔之術。所謂縱橫,即合縱連橫,戰國時七國爭雄的外交手段。合縱就是六國聯合拒秦,連橫就是六國分別事秦。據說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然而,曆史上究竟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物,卻說法不一。
一、將鬼穀子看作神
《仙傳拾遺》說鬼穀子“疑神守一,樸而不露,在人間數百歲,後不知所之”。杜光庭《錄異記》也認為:“鬼穀先生者,古之真仙也,……自軒轅之代,曆於商周,隨老君西化流沙周未複還中國。”
二、鬼穀子並不存在
樂一在注《史記·蘇秦列傳》時說:“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穀。”他把蘇秦看作鬼穀子。清朝人翁元圻在注《國學紀聞》時更明確地說:“秦儀,即鬼穀子。”有人認為鬼穀子是泛指隱士,唐朝人李善注《文選》說:“鬼穀之名,隱者通號也。”既然認為鬼穀隻是隱者的一種“通號”,實際上也就是認為“鬼穀子”並非實有其人。
三、對鬼穀子存在持將信將疑的態度
清朝人秦恩複以為:“或雲周時豪士,隱於鬼穀者,近是。”(四部備要本《鬼穀子》)所謂“近是”不過是指接近正確而已,未作完全肯定。現在也有學者認為“欲證鬼穀子真有其人,終不可得其確”,同時認為“鬼穀其人,又不全虛”。(《古籍整理論文集·鬼穀子研究》)新版《辭海》、《辭源》在介紹鬼穀子時,前麵都冠以“相傳”二字,以示不作確切肯定。
四、鬼穀子是戰國時楚國真實人物
雖然現在找不到完整介紹鬼穀子的史料,但是從大量古籍來看,曆史上確實存在鬼穀子。但問題是,這些史料是真實的曆史記載,還是記錄的傳說,就沒有人能確定出來了。因此,爭論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5000年前就有開顱手術嗎
導言:在現代醫學上,提起開顱手術,讓人還是忌憚三分,其危險性也還十分的大,更不要說在古代了。但是在5000多年前就存在開顱手術,你相信嗎?現代醫學上的開顱手術曆史不過幾百年,可是考古卻發現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開始了“開顱手術”,這似乎讓人難以置信,但卻真實存在。
2001年6月26日,考古學家在山東省廣饒傅家一處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個實施過開顱手術的人頭骨標本。
發現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韓康信研究員,他受山東省文物考古所的邀請,對大汶口出土的人骨標本進行鑒定和研究。在整理這些人骨的過程中,韓先生對其中編號為392號墓的墓主的頭骨產生了好奇,因為在這個頭骨的後側頂骨靠後部發現了一個3.1×2.5厘米的橢圓形穿孔,周圍有明顯的切削痕跡和骨組織修複後的痕跡。因此他懷疑這一橢圓形孔是墓主生前被實施了頭顱手術後留下來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有關開顱手術的例子。
可是,疑點也隨之而來,這位5000多年以前的墓主人為何要做開顱手術呢?因為缺乏更為具體的資料還無法確定,人們隻能做出各種各樣的推測。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還保留著原有的習俗,被學者們稱為“活化石”,從這些習俗中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
20世紀初期,居住在太平洋各島嶼的人仍然采用石器工具為人們實施開顱手術,這些島民和他們的祖先一樣,對於人腦的功能一無所知,因而做起危險的手術來毫無顧忌。他們看見有人因頭部受傷而陷入昏迷,便想清理傷口和取出嵌入裏麵的顱骨碎片,切開頭顱清理便是他們的方法。他們還認為痙攣、長期頭痛、昏睡病和抑鬱症都是因頭腦內藏有某種有害東西而引起的,必須把這些東西清理出來才能使人健康痊愈。當然還有一種更為殘酷的目的,那就是為了從死人或活人頭上取下圓盤狀骨片作為活人的避邪物。不過石器時代的開顱手術主要還是為了治病。
5000多年以前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沒有金屬器具,是怎樣實施這麼複雜的手術呢?專家們認為,當時手術時使用的器具可能還是石器,極有可能是燧石片。因為在新石器時代,用邊緣鋒利的燧石片割肉和割骨都是沒有問題的。新石器時代的人們以打獵為生,他們在吃掉捕獲的動物肉外,還剝下動物皮,用燧石片把這些動物皮切割成片狀,再用骨頭做的針縫起來,就是一件簡單、實用的禦寒衣服。在山東一帶還曾發現用石器製成的骨雕文物,其中有一把骨製梳子,梳齒很均勻,梳背刻雕出彎曲的S形。同一地區還曾發現帶有針孔的骨針、線。這些都說明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山東一帶的原始居民,完全有能力用燧石片切割頭顱,他們使用的方法似乎並不是鋸開,而是沿著要切開的直線或弧線,多次用壓力加以刮削。手術時間一定很長,因為薄薄的石刀片如果受力過度,刃口就容易崩裂,可能在傷口裏麵留下碎屑。取出病理部分,然後再用骨針縫合上。但在5000多年前生產力水平低下、工具簡陋的情況下能夠實施開顱手術,實在是一項了不起的醫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