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團之四:夜郎存在多長時間?學術界對夜郎的時間界定大相徑庭。由於夜郎國滅亡的事件史書有明確記載,所以,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夜郎國存在了三百年左右。但是,它建於何時,它的上限在哪裏,仍然沒有獲得統一認識。夜郎國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文獻記載都是寥寥數語,而且彼此存在分歧。
由於在夜郎考古遲遲沒有突破性的發現,有學者認為:“幾十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偉大輝煌的夜郎國,可能是一個虛幻的世界、一個空中樓閣。”
夜郎古國真的不存在嗎?對這種意見很多人都持懷疑態度。但要解決以上謎題,還需要新的考古發現才能加以解釋。我們期待那一天的盡快到來。
九鼎遺蹤何處尋
導言: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等引申意義。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在原始社會多用陶土製成。到了商周,鼎便用青銅燒鑄了。那時的鼎被看作是權力和等級的標誌。
在中國曆史博物館裏的陳列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距今約有3000多年,鼎高133厘米,重876千克,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個字,是商王文丁為祭禮他的母親所製的。
但是我們這裏所說的鼎是九隻大鼎,相傳它是由夏朝開國君主啟建造的。它的精美讓後世感歎。
據《春秋左氏傳》記載,夏朝初年,夏王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王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為了使一鼎象征一州,各鼎所刻圖形能反映該州的山川名勝,他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名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工匠按圖仿刻於九鼎之上。這樣,人們一看九鼎,便知當地風俗、鬼怪,以趨凶就吉。據說,這件事受到了天帝的讚美,夏朝也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後人常用“問鼎”表示覬覦政權,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還有成語“問鼎中原”等,這裏的“鼎”都指九鼎。
然而,周代以後,九鼎卻下落不明。
曆代史籍關於九鼎的下落有很多說法,但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沒有可靠的依據。猜測雖多,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九鼎失於東周滅亡之前。
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亡社,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也就是說,九鼎早在東周末年就已遺失了。
班固在《漢書》中補充司馬遷的說法,說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沒在彭城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出巡,經過彭城,曾驅使幾十人到泗水中打撈,結果一無所獲。
西漢辛垣平說:周鼎沒於泗水,現黃河改道,連通了泗水。臣望見東北汾陰有金光寶氣,可能是周鼎重新出現。漢文帝聽信了,於是就命人在汾陰建了一座廟,恭請寶鼎降臨。可是直到他死去時,也沒有見到寶鼎的影子。
清代學者王先謙則說:周王室為了防止大國覬覦,加上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謊稱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這種說法也不能令人信服。九鼎鑄於夏初,器形不會太大,東周帝王能為了少量的銅而毀鼎鑄錢麼?九鼎是周的鎮國之寶,天命之所在,它隻能與社稷共存亡,豈有自行銷毀之理?
上述幾種說法,一致認為九鼎確實在東周滅亡之前就失去了,那麼,它被埋沒的地方可能在關東。
還有一說認為,九鼎失於秦末。
司馬遷的《史記》中,在周、秦二《本紀》中,又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周赧王死後,秦從洛邑掠九鼎入秦。這個說法與他的前一個說法自相矛盾,一說與秦有關,一說與秦無關,令人費解。倘若真失於秦末,則埋沒的地點有兩種可能:一是關中,二是泗水彭城。因為項羽破城後可能將九鼎載歸彭城,但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這麼重大的事情,隻能是猜測了。
古代年間流傳下來許多的傳說多與寶物有關,而後人隻能見其史書上載而不見其真身,古文物考證工作多有難處。九鼎的下落以及真偽隻能等待進一步地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