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傳說中的曆史(1)(1 / 3)

孫悟空的原型是誰

導言:孫悟空是神話故事中最被人熟知的人物,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無所不能,又極聰明,幻化無常。但孫悟空這個人物並不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憑空設計出來的,他是根據流傳的神話整理而成。而孫悟空這個形象也有其來源,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本國貨”,胡適則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外國人。在中國神話中,孫悟空是無所不能的神猴。大家也普遍接受《西遊記》中關於孫悟空出生的描述:是從石頭縫裏麵蹦出來的。但是,學術界對孫悟空原型的研究分成幾大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魯迅認為孫悟空原型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但胡適則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季羨林先生也認為,孫悟空的基本形象是從《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而來,但後來與無支祁傳說混合,才變成了《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換句話說,他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一個受多元影響兼收並蓄的藝術形象。

質疑“印度傳入說”的學者曾提出疑問,《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到底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傳入中國的?日本女學者中野美代子認為,《羅摩衍那》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從海路傳到福建泉州的。她的理由是,古代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南海,過馬六甲到印度,或再經印度海路向西到達阿拉伯或東非,或由陸路到阿拉伯或歐洲。而“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於宋朝,其主要的出發地就是福建的泉州。泉州開元寺的一幅猴行者浮雕也似乎讓中野美代子找到了“孫悟空生在福建”的答案。據了解,泉州開元寺內有兩座建於南宋時的石塔,東邊的叫鎮國塔,西邊的叫仁壽塔。兩座塔的塔身都有浮雕,其中仁壽塔的四層上有一方猴頭人身的浮雕。它頭戴金箍,身穿直裰,足登羅漢靴,項掛大佛珠。在它的左上方刻有“猴行者”三字,當地人都習慣地稱其為孫悟空。盡管中野美代子找了很多證據來證明她的觀點,但她自己也承認證據並不充足。

近百年來,誰是孫悟空的現實原型也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影響較大的有兩種說法:

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後病在犍陀羅國,病好後他就出家了。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比玄奘晚了四十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曾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變化過程中,人們便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係並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張錦池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時所收的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與石磐陀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具有向導的作用;行者的身份相同;石磐陀由於是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所以,極有可能將“胡僧”譯傳為“猢猻”,從而為玄奘取經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也有人將種種學說綜合起來,認為孫悟空是種種可能綜合的結果。其實,孫悟空正如中國神話中的人物一樣,不是某一方麵就可以造就的形像。民間的傳說大都是“拚合”而成,而不是取一家之說。孫悟空或許就可以看成是傳說的“集合體”。

徐福東渡去了哪裏

導言:秦始皇曾派大臣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和三千工匠出海尋找仙山,但秦始皇至死也沒有等到徐福的消息,徐福去哪裏了呢?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中原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長生不死。後來秦始皇聽人說東海有蓬萊仙島,仙島上有可以長生的靈芝草。於是秦始皇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尋找仙山。但是秦始皇到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那麼,徐福到底去了哪裏呢?有人說當時的航海技術並不十分先進,徐福的船可能最後被吞沒了。《史記》上也記載了徐福東渡的事情,但是並沒有寫出徐福到底去了哪裏。有的人說是台灣,有的說是美洲,但更多的說是去了日本。

最初提出徐福東渡到了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他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千餘裏,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但是古代的東海海域與今日不同,古人所說的“東海”就是我國東麵的大海,它包括了現在的渤海、黃海、東海三塊海域。在這三塊海域中有台灣島、菲律賓的呂宋島、日本群島等,徐福究竟到了哪個島,司馬遷也不知道,否則他早就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