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的日本學者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徐福。在日本的很多書籍中,關於徐福東渡日本的記載舉不勝舉。日本學者奧野利雄先生考證徐福東渡後主要活動地域在日本九州、熊野一帶。還有日本學者稱,徐福是70歲去世的。
據台灣學者彭雙鬆統計,日本各地與徐福姓名聯係在一起的墓、祠等遺址有50餘處,登陸點20餘處,傳說故事30餘個。雖然這些遺跡並不真實,但也應該是徐福東渡到達日本的證據。
如果徐福東渡真的到達日本,那麼徐福東渡起航港是哪兒?徐福東渡航線又是哪一條?日本學者認為是廣東沿海,我國台灣學者有的認為是浙江沿海,大陸學者則認為是江蘇沿海或山東沿海。徐福選擇起航地點時,一定會選擇經濟比較發達,港口比較寬廣,便於大型船隻出海起航地,這樣有利於聚集大批人員,征調大量屋子和建造船隻。史學家根據史料認為隻有當時的琅玡最合適。因為琅玡曾是秦國著名的海港,也是戰國時期趙國、齊國的重要經濟文化區域。而且琅玡水深港闊,非常適合大型船隻起航。
另外,在它周圍的山上有大量的優質木材,具備打造樓船的充足資源。
至於航海路線,在學術界有“北行航線說”與“南行航線說”。“北行航線說”認為,徐率船隊從琅玡出發後,沿遼東半島南、朝鮮半島西的海岸線,穿過對馬海峽,到達日本北九州和歌山等地。“南行航線說”有兩種意見:一是從山東半島的青島或成山頭或芝罘橫渡大海,經朝鮮半島南部到達日本九州等地;二是從蘇北沿海諸港口橫渡黃海,或至朝鮮半島穿過濟州海峽抵達日本九州,或直達日本。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隻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曆史文獻來證明。
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隻是渤海灣裏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跡、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是曆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了美洲,因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也不需要數年才能抵達。四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大禹破壞禪讓製了嗎
導言:禹是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是大禹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破壞了禪讓製的嗎?堯舜禹時代是被古人奉為最理想的政治時期,他們是把王位禪讓給有德才的人,而不像後來的帝王隻傳給自己家族內的人。禪讓製最後一位繼承者是有治水之功的大禹,他是由舜禪讓才接替王位的,而舜並沒有將王位傳給兒子商均。但是大禹以後,就由兒子啟繼承了王位,禪讓製也從此消失,世襲製登上政治舞台,故人們都說是大禹破壞了禪讓製。但在史籍中卻記載不一。
《孟子·美章》載:“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陽,朝現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啟賢,能敬承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曆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史記·夏本紀》記載:“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十年,帝禹東巡獰,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狩。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舜、禹、益都是按照禪讓製度來傳位的。他們均先後避讓過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禹的兒子啟,隻因舜、禹、啟賢能,才得到了諸侯們的擁戴登上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