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脾虛濕瘀(1 / 1)

王××,男,18歲,江蘇南京人。

首診:2000.6.22

右上腹脹滿伴惡心乏力1個月,在當地醫院查肝功能:AST64IU/L,AST87IU/L;乙肝兩對半:HBsAg(+)、HbeAg(+)、HBcAb(+);尿蛋白4+;腎穿刺活檢:膜性腎病,免疫熒光: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有HbsAg沉積。刻診:右上腹痞滿不適,乏力納差,惡心欲吐,下肢水腫,大便不通,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細。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證屬脾虛濕阻、肝經濕熱、絡脈瘀阻,以健脾除濕、清肝和絡法進治。

二診:2000.7.6

諸症緩解,尿常規:蛋白3+。舌質淡紅,苔薄黃膩,脈細。

上方繼進。

三診:2000.7.20

麵肢水腫減退,舌質偏紅,苔黃,脈弦。複查肝功能:AST、AST均正常,尿常規:蛋白2+。

上方去五味子、田基黃,加太子參15g,生黃芪15g。

四診:2000.11.22

四肢乏力,雙下肢水腫反複,納穀不馨,夜寐欠安,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弦細。肝功能:正常;尿常規:蛋白2+。以補氣健脾,養肝益腎,淡滲利濕,活血和絡法進治。

五診:2000.12.6

雙下肢輕度水腫,納穀不馨,夜寐欠安,舌質淡紅有紫氣,苔薄黃,脈弦細。24小時尿蛋白0.84g,肝功能正常。

原方去藿佩,加熟棗仁15g,合歡花10g。

六診:2000.12.20

雙下肢水腫消退,活動後腰酸,納可,夜寐改善,舌紅,有紫氣,苔薄黃,脈細弦。治守上法。

按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以肝腎病變為主,也涉及脾。本病案辨證有正虛與邪實兩方麵,正虛以脾腎氣虛為主,邪實主要是濕熱毒邪,阻礙血行,絡脈瘀阻。初期以脾虛濕熱為主,方中蒼術、白術、茯苓、薏苡仁健脾除濕;黃芩、山梔清肝經之熱;垂盆草、田基黃、雞骨草、鳳尾草等清熱解毒,降肝酶且抗乙型肝炎病毒;五味子降肝酶,貓爪草、白花蛇舌草清利解毒,既抗病毒亦降尿蛋白;製僵蠶祛風通絡降尿蛋白;車前子、澤蘭、澤瀉淡滲利濕,引藥腎經;製大黃通腑解毒,全方標本兼顧,祛邪為主。後期熱毒之邪漸去,治療以扶正為主,補氣健脾、益腎養肝,久病入絡,祛邪之中著重活血疏肝和絡,故方中以太子參、生黃芪健脾補氣,川續斷、桑寄生補益肝腎,當歸、川芎、赤白芍、丹參、桃仁、紅花等養血活血,枸杞子、鬱金、香附柔肝疏肝,馬鞭草活血利水,茅蘆根清熱利濕。方藥扶正祛邪兼施,患者病情緩解,症狀改善,以期長遠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