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起,瀘州大曲即遠銷省外,廣受好評,成為我國名酒之一。
董酒
相傳很久以前,貴州遵義城外的董公祠有一釀酒作坊,主人有一個兒子叫醇,聰明穎悟,醉心於釀酒技術。
為此,他奶奶對他說:“在酒的故鄉,有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園裏有一位酒花仙子,精通各種造酒技能。求教她時,務必小心,因為她是非常聖潔的,不可冒犯,否則一無所得。”醇17歲時,長成了一位英俊瀟灑的小夥子,非常向往到酒鄉花園裏去會見酒花仙子。一天傍晚,醇在郊外散步,天降大雨,迷失了方向,無意走到酒鄉花園,巧遇俏麗的酒花仙子。兩人一見鍾情,頓生愛慕之意。酒花仙子設宴招待醇,談話間教了他釀造好酒的方法。喝了一會兒,雙方都有點醉了。酒花仙子滿麵暈紅,昏昏欲睡。而醇也稍有醉意,麵對酒花仙子的嬌姿醉態,心有所動,這時忽想起奶奶的教誨,馬上驅散了邪念,靜臥在酒花仙子身旁。第二天當醇醒過來時卻發現自己躺在小溪邊。他回想起同酒花仙子求教的釀酒方法,就用小溪水釀酒,終於釀成了香味醇厚、回味香甜的好酒。久負盛名的董酒就由此產生了。
白蘭地
白蘭地通常的意思是“葡萄酒的靈魂”,白蘭地英文字“Brandy”是由荷蘭文“Brande"’轉變而成。
白蘭地一詞分狹義和廣義之說,從廣義上講,所有以水果為原料發酵蒸餾而成的酒都稱為白蘭地。但現在通常把以葡萄為原料,經發酵、蒸餾、貯存、調配而成的酒稱作白蘭地。若以其他水果為原料製成的蒸餾酒,則一般在白蘭地前麵加上水果的名稱,例如蘋果白蘭地、櫻桃白蘭地等。
白蘭地最早起源於法國。18世紀初,法國的查倫泰河(Charente)的碼頭因交通方便,成為酒類出口的商埠。由於當時整箱葡萄酒占船的空間很大,於是法國人便想出了雙蒸的辦法,大量去掉葡萄酒的水分,提高葡萄酒的純度,從而減少占用空間,方便運輸,這就是早期的白蘭地。1701年法國卷入了西班牙戰爭,白蘭地銷路大減,酒無奈之下被積存在橡木桶內。戰爭結束以後,人們發覺貯藏在橡木桶內的白蘭地酒,酒質更醇,芳香更濃,而且還呈現晶瑩的琥珀色,這樣,世界名酒白蘭地便誕生了。而且,用橡木桶貯藏和貯藏的年限也相應成為釀製白蘭地的重要環節。
威士忌
威士忌的由來純屬偶然——中世紀的煉金術士們在煉金的同時,意外地發現製造蒸餾酒的技術,並把這種可以煥發激情的酒味以拉丁語命名為Aqua-Vitae(生命之水)。隨著蒸餾技術廣泛傳播,Aqua Vitae被譯成各地語言,意指蒸餾酒。生命之水一路輾轉漂洋過海流傳至古愛爾蘭,與當地的麥酒蒸餾之後,生產出強烈的酒性飲料,並將之稱之為Vis-ge-beatha,這是公認的威士忌的起源,也是這種酒的名稱的由來。
拿破侖酒
在全法國,隻有杜福爾酒莊能用拿破侖像來作酒標,因為杜福爾酒莊與拿破侖之間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原來,當年那個讓拿破侖少尉癡迷因而丟了一個月軍餉的漂亮姑娘,就是讓杜瓦曾祖父的外孫女。他們是在博訥的一個小酒館裏認識的,當時那個姑娘是小酒館的服務員。這位姑娘因為會唱歌還經常把家裏釀的好酒拿到酒館裏來賣,所以很博男人歡迎甚至喜歡。自從見到了拿破侖後,兩人便一見鍾情,互相愛慕甚至還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後來拿破侖被召回巴黎,臨行前特意送了一枚戒指給姑娘,並信誓旦旦過幾年退役後就來博訥跟姑娘完婚。姑娘信以為真,等了一年又一年,等來的卻是她的情人當上法蘭西皇帝的消息。這時,昔日美麗的少女已成了半老徐娘,隻有那枚戒指,成了她情感的依靠和慰藉。
後來,讓杜瓦的曾祖父得知,如今法蘭西的皇帝曾經喜歡過自己的外孫女。便對外孫女說,能不能跟皇帝商量一下,生產一款以他名字命名的酒。姑娘真的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到了巴黎。據說拿破侖收到這封信時剛好打了個大勝仗,心情格外好,便委派信使告訴博訥的那個小姑娘,拿破侖皇帝同意她的請求。信使另外還帶來了一幅隨軍畫師畫的拿破侖一身戎裝站在橡木桶邊喝酒的畫像。後來,這幅畫像便成了這款酒的酒標,並一直沿用至今。
索尼
公司原名是“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在逐漸與國際接軌時,盛田昭夫覺得公司全名實在過於冗長,有礙國際化,於是考慮也給公司起一個能夠像IBM那樣好記又是國際化的名稱。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翻遍了英文字典,最後確定用拉丁文的“Souns”(聲音)、英文的“Sunney”(可愛的孩子)組合成“Sonny”意指以聲音起家的可愛頑皮孩子。但“Sonny”在日文詞彙裏的發音是不吉祥的詞彙,便又決定去掉其中一個字母“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