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擴大經營範圍增添了爆、烤、涮羊肉和炒菜,同時更名為東來順羊肉館。他想方設法挖來前門外正陽樓飯莊的一位名廚幫工傳藝,使東來順的羊肉刀工精湛,切出後鋪在青花瓷盤裏,盤上的花紋透過肉片竟然隱約可見。
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東來順的涮羊肉己馳名京城,東來順還開辦醬園作坊涮羊肉所需的醬油、香油、芝麻醬、糖蒜、韭菜花、火鍋等都由這些作坊加工製作。經過幾代廚師博采眾家之長,苦心鑽研羊肉菜品的製作技藝,在爆、烤、涮的基礎上逐漸總結出一套具有獨家風味的溜、炸、扒、炒等烹調技法,經營的菜品日益精美。
全聚德
“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個位於前門大街賣幹鮮果品的店鋪,可不知怎的,生意日益慘淡,最終倒閉了。
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
一位河北冀縣早先經營生雞生鴨的名叫楊全仁的小販,將此店鋪買了過來,開始經營烤鴨和烤驢肉。開業前,一位風水先生圍著新店轉了兩圈後站定.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前途不可限量,隻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扭轉運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才能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楊全仁一聽正中下懷,一來自己名字中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鋪做買賣講德行。於是,馳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就這樣誕生了。
六必居
相傳六必居是山西臨汾一個趙姓商人在明朝嘉靖年間創立的,距今已有將近五百年的曆史了。六必居最初僅僅是一個前店後廠的小酒鋪。因在製酒始終遵循“黍稻必齊、曲孽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基本原則,故得名“六必居”。後來的經營者將自己醃製醬菜的手藝和這釀酒的“六必”精神相結合,研究創新出不少好吃的醬菜。久而久之,醬菜的名聲倒在釀酒之上,六必居就成了以製售醬菜為主的鋪子了。
六必居中“六必”兩字的由來,眾說紛紜,大都跟明朝書法家,也是臭名昭著的一代奸相的嚴嵩有關。相傳貴為宰相的嚴嵩吃膩了山珍海味,平日裏都靠六必居的醬菜佐飯。六必居的老板知道後,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就托人求嚴嵩為六必居題寫匾額。嚴嵩本不想寫,覺得自己貴為宰相,給一個小小的醬菜鋪題匾,有失體統。但是,生性猜忌多疑的他,害怕如果一口回絕,萬一那老板一氣之下在他的醬菜裏下毒,令他送命,得不償失。思來想去,老謀深算的嚴嵩想了條妙計。他隻題寫了“六必居”三個大字,而不書落款,用這種方式既滿足了店老板,又巧妙的隱藏了自己的身份。從此這個匾到底是不是嚴嵩題寫,就成了一個未解的謎。
關於嚴嵩題匾,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嚴嵩晚年罪惡滔天,被抄家革職,淪為平民。一日,他經過正陽門外的這家小鋪,店主看他年老體弱,飽經風霜,心有憐憫,就贈送給他一杯酒和一些醬菜與幹糧。落魄的嚴嵩早已風光不再,經曆大起大落的他吃起這些普普通通的醬菜來,更覺得風味獨特。恰巧這時老板無意中提起,他和五個合夥人剛盤下鋪子不久,準備換了字號,以特製的醬菜為主重新經營。嚴嵩感激老板的慷慨仁義,主動請求為這個鋪子題寫牌匾。老板正在發愁起個什麼名好,於是就請嚴嵩幫忙給想個好名字。嚴嵩知道這個店鋪是六個人合夥開的,於是寫下了“六心”二字,可是細細揣摩,一鋪六心,很不吉利,便非常懊惱自己寫的這兩個字,更由此想在親身經曆。自己一生追逐名利,不料晚年落魄淒涼,而到現在才明白,這香甜的醬菜和平淡的生活更勝往日浮華。隻是自己已被名利誤了一生,悔之晚矣。嚴嵩越想越悔恨,提起筆來在那個心字上重重的劃了一撇,從此就有了“六必居”這個字號。
六必居在清朝康熙年間著了一場大火,店鋪裏的全部物品都被燒毀。
財物雖然沒了,可製作醬菜的手藝還在,不怕不能重整旗鼓,東山再起。隻是那嚴嵩題的匾,著實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再也不能尋著。就在老板痛心疾首之際,一個店裏的夥計挺身而出,使老板轉憂為喜。原來那夥計在平日空閑時,常以臨字為樂,而店裏那塊據傳是嚴嵩所題的匾,自然成了他臨摹的對象。他還偷偷地將牌匾上“六必居”三字拓了下來,隨身攜帶。
日子久了,竟然也摹得入木三分了。
老板得知後,忙讓夥計將拓片送去製新匾。夥計手忙腳亂之間把自己臨摹的一張稿夾帶在拓版裏送了去。做匾的師傅看到了兩幅字,雖然極其相像,但一副在蒼勁中略顯暮氣,另一副勁道十足且有蓬勃向上之感,他誤認為前者是六必居老板自己臨摹的作品,於是就用後者製了新匾。可陰錯陽差,他做匾的那幅字,卻是店夥計的傑作。由於那夥計臨得惟妙惟肖,誰都沒有發覺,隻感到這新匾比以前更有朝氣了。可能真的是因這充滿朝氣的牌匾,六必居經這場劫難後,更加興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