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經貿管理(7)(3 / 3)

路上兩人禁不住美酒的誘惑,在路過一片竹林時,偷喝了酒壇中的酒。

因二人雖在酒樓幹活,但畢竟年少,所以不一會兒二人便不勝酒力,在竹林中倒頭呼呼大睡。二人直睡到日頭西斜,才終於睡醒,可是,送去給王大戶的酒被二人喝掉許多,這可怎麼辦呢?二人便抬上酒壇,到小溪邊用手掬水,續滿了酒壇,但手忙腳亂忙之中,他們二人誰也沒有發現被風吹進壇中的幾片竹葉。二人又用溪水將壇口泥封糊弄一番,看著沒有什麼破綻時,方才又抬著酒壇,到王大戶家去了。買酒的王大戶家是大戶人家,並沒有十分在意查驗,付完酒錢便送二人出門返回,二人回去後給師傅交上酒錢,以為已經瞞天過海,暗自慶幸。

誰知第二天頭天要酒的王大戶親自登門,說是要找一醉樓的東家,說說酒的事情,王大戶一見一醉樓的東家便連連道謝,說昨日所送之酒乃酒中極品,平生從未有此好飲。今日拜訪,一者是為感謝掌櫃所賜仙釀,二來向老掌櫃的再求數壇昨日之酒。一醉樓的東家聽完王大戶之言,不知所以,但又不便細問,隻好含混應承下來。王大戶走後,送酒的兩個夥計以為事情敗露,便上前將昨日偷喝酒之事對師傅一五一十一一坦白出來,誰知師傅聽完不怒反喜,哈哈大笑之後立即吩咐今天關門謝客,要兩個夥計依昨日之景如法炮製一番。

從此,山西杏花村竹葉青酒便初見雛形,後又經過幾代人不斷品味、創新,就形成了今天的曾經進人中國八大名酒之列的山西杏花村竹葉青酒,為古老的中國酒文化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西鳳酒

陝西鳳翔古稱雍州,釀酒曆史源遠流長。西周時期已有釀酒,唐代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將雍州改稱“鳳翔”,取意周文王時“鳳凰集於岐山,飛鳴過雍”的典故。自唐代以來,鳳翔就素稱“西府鳳翔”。據張能臣《酒名記》載,宋代“鳳翔橐泉”酒已十分有名。宋嘉祐七年,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作有讚柳林酒的詩文:“花開美酒唱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明代也有文人讚譽柳林酒的詩文,蘇浚《東湖》詩中有“黃花香泛珍珠酒,華發榮分汗漫遊”。清代以“鳳酒”著稱,而且在“八百裏秦川”的寶雞、岐山、郿縣及鳳翔縣等釀製之燒酒均稱“鳳酒”。

西鳳酒無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豔,集清香、濃香之優點融於一體,幽雅、諸味諧調,回味舒暢,風格獨特。被譽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頭”。即酸而不澀,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嗆喉,飲後回甘、味久而彌芳之妙。

汾酒

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曆史名酒,產於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當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國尚沒有蒸餾酒,史料所載的“汾清”、“幹釀”等均係黃酒類。宋代以後,隨著煉丹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在我國首次發明了蒸餾設備。1975年從河北省青龍縣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鋼製燒鍋,可證明至少在宋代我國已有蒸餾酒。

我國的白酒,包括汾酒在內,都是由黃酒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明清以後,北方的白酒發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黃酒生產,此時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餾酒,並遠近聞名。

瀘州老窖

四川古城瀘州釀造大曲酒,始於明末清初,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關於此酒來曆,據“舒聚源”酒坊在清朝嘉慶十一年(公元1870年)重修“龍泉井”碑文記載,明朝末年,瀘州有一個姓舒的武舉,任職駐節陝西洛陽,喜歡飲酒,對當地所產洛陽大曲,情有獨鍾,多方探求釀製大曲酒的技術。

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舒解甲返瀘時,把當地的酒母、曲藥、泥樣,同釀造技師一起帶回四川。瀘州南城中雲溝一帶,土質柔軟,黃泥有少量夾沙。但是碰巧附近有“龍泉井”,井水清澈見底,清冽回甜,適宜釀酒,他就因地製宜在這裏創辦了第一個曲酒坊,取名“舒聚源”。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又擴大規模開建四個窖,這時酒已名滿川境。

清鹹豐末年(約公元1860年),舒姓因人力所限,後來將所創辦的“舒聚源”酒坊讓給杜天生經營。後來杜天生又轉讓與溫姓,招牌名“溫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