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
天津有一家享譽津門,聞名遐邇的包子店名日“狗不理”。至於這家包子店為何偏偏取了這樣一個稀奇古怪的名字呢?這裏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傳這家包子店開業於清同治年間,店主姓高名貴友,乳名叫“狗仔”。據傳,高貴友去學廚藝。他製作的包子不僅選料考究,而且製作工藝十分獨到;味道更是十分鮮美,獨樹一幟,因而深受廣大食客讚揚與青睞。慈禧太後慕名品嚐後,不禁也讚不絕口。從此,這種包子“一登龍門,聲價十倍”,生意越來越紅火,慕名前來品嚐包子的顧客與日俱增,門庭若市,常常令高貴友忙不過來。
後來高貴友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經營新點子:即店內桌上放上幾大籮洗幹淨的筷子,顧客們想買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錢放進碗內,然後他便埋頭照碗裏的錢多少按價給包子。顧客們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離店,而高貴友忙得自始至終對客人不理不睬。於是街坊鄰裏們都打趣地說:“狗仔賣包子,一概不理睬”。後來,好事的街坊們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製作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而高貴友也沒有表示異議。此店名久而久之遠近聞名,一直傳至今天,可謂久盛不衰。
茅台酒
茅台酒因產自茅台鎮而得名,但這個鎮子最初的名字並不是茅台鎮,而是叫茅草村。
中國曆史上的唐代,西北和西南兩大地區幾乎同時出現白酒蒸餾技術。其後宋、元、明三朝間,位於今大方縣以東不足百公裏的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製作白酒運用的就是這種普通釀酒技術。
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600年),朱明王朝發動了平息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的戰爭。遵義境內農業遭到極大的破壞。而聚集此地的前後共20多萬官兵,酗飲歡宴,播州白酒的消費量大大增加。相對集中在茅台村的酒作坊主無奈之下隻好采用對整地窖酒醅進行多輪次發酵蒸餾取酒,其間摻入部分新原料的權宜之計,以便充分利用酒醅中的澱粉含量,節省來源不足的高粱、小麥。於是在茅台村酒作坊中產生出了一套“多輪次摻沙發酵蒸烤”茅台酒生產原如工藝。此後這裏的各代酒師又相繼創造了“堆積工藝”,使多輪次間摻人的新原料得以充分發酵;有的酒師又大膽地把第一次蒸餾得到的質量較差的酒液潑回酒醅使之在再次發酵中增香。於是又產生了茅台酒生產的“回沙工藝”。之後,又有了高溫製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陽下沙、陳釀及其他環節的技術。大約發端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前後的茅台酒生產工藝,到清乾隆初年,曆經一百多年已經日臻完備,並產生了一個獨樹一幟的白酒酒體,名揚四海。
從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聲名日震,規模也日益擴大,茅草村遂改名為茅台鎮。
五糧液
自古川貴多好酒,“五糧液”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四川宜賓是五糧液酒的故鄉。五糧液酒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五糧液”一名的產生有一段故事。
明朝初期,四川宜賓一位姓陳的老板,建立“溫德羊”酒坊,潛心研究釀酒工藝,探索出雜糧酒的配方,嫡傳六代。到了清代,因陳家無嗣,最後一代陳三便將“秘方”口傳心授給徒弟趙銘盛。1915年趙去世前,又將“秘方”傳給徒弟鄧子均。鄧根據其“秘方”不斷改進,確定了新配方。1929年,宜賓縣團練局長雷東垣有一天大宴賓客,席間使用雜糧酒,客人飲後皆讚不絕口。在座的舉人楊惠泉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鄙俗。此酒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眾人無不稱善。
從此,鄧子均就把自己配製的雜糧酒改名為“五糧液”了。
竹葉青酒
相傳在竹葉青酒的故鄉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很久以前就以盛產好酒馳名遠近,當地幾乎是家家釀酒,為了招攬生意,競爭客源,凡釀酒之人也幾乎是家家都有固定的客戶,對這些固定的客戶主動提供上門服務。
一醉樓,是杏花村有名的酒家,生產各種檔次的酒,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至今仍大名鼎鼎的杏花村汾酒,當然那時還沒有竹葉青酒。有一年夏天的一天,一大早,一醉樓接到王大戶的話,要求天黑之前送去一壇好酒,於是吃罷早飯,一醉樓的兩個夥計便抬著一壇汾酒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