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RMB¥。
貝幣
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世紀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麵有槽齒,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不能滿足社會需要,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麵,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鬆貝等,作為貝幣的輔助貨幣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製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世紀一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麵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
金元寶
在中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始於元代。不過,早在唐初“開元通寶”行世時,民間就有取其碩大、貴重之意,將其讀為“開通元寶”的。而元代改稱金銀錢為“元寶”,則是元朝之寶的意思,黃金叫作金元寶,銀錠叫作銀元寶,這種稱呼既有政治含義,也是對金銀貨幣約定俗成的通稱。
製錢
中國明清兩代官爐鑄造的銅錢。
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均有定製,故有此名。秦統一中國,推行重十二銖的方孔半兩錢以後,曆代錢幣都是圓形方孔,遂成定製,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頒布洪武通寶錢製,此後流通的錢幣又分為製錢與舊錢兩種。舊錢指前代流傳下來的古錢,製錢指本朝依定製鑄造的新錢,又稱今錢;在和本朝偽錢(私鑄)相比時,又稱官錢。清朝沿襲了明朝的這一製度,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京設寶泉、寶源兩局,開鑄順治通寶。嘉慶以後,小錢雜出,錢質漸壞。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曾鑄當千、當五百、當五十、當二十、當十、當五等大錢和鐵錢、鉛錢。當五和當二十以上各種大錢不久即被廢棄,當十錢漸為流通中的主要錢幣。製錢計算采十進位製,以文為單位,千文為一串,或稱一貫、一吊;後為銅元所替代。
銅元
中國清末民初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俗稱銅板。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監察禦史陳其璋奏請朝廷“仿造大小銅元,以補製錢之不足”。光緒二十六年在廣東開始鑄造。此次鑄造的銅幣正麵有“光緒元寶”4字,背麵有蟠龍紋,每枚重2錢,含銅95%,鉛4%,錫1%。當製錢10文,並鐫有“每百枚換銀元一元”’字樣,還有1文、2文、5文和20文等不同麵額。流通最廣的是當十銅元和當二十銅元。宣統年間銅元正麵改鑄“大清銅幣”4字。
北洋政府時期,各省監鑄銅元,種類繁多,不一而足。河南有當五十的,四川有當百和當二百的。銅元貶值嚴重,每枚銀元可兌銅元200~300枚。
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確立銀本位製,銅元定為輔幣。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銀元改為紙幣,但輔幣仍用銅幣。次年發行1分、2分新的銅輔幣,銅幣一直沿用到抗日戰爭前。
布幣
布幣是我國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鑹”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此二字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
最初的布幣,自然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麵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托古改製,亦曾造布幣。
刀幣
刀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酷似刀而得名。
刀幣主要為當時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使用。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兩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麵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進行幣製改革,刀幣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