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圭
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政和證類本草》引陶弘景《名醫別錄》:“凡散藥有雲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
一字
古以唐“開元通寶”錢幣抄取藥末,將藥末填滿錢麵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稱一字,約合今之0.4克。
雞子黃大
對某些藥物采用取類比象的方法而作為用藥分量的一種方法。如《傷寒論》大青龍湯中的石膏,“如雞子黃大”。一雞子黃大略等於40顆梧桐子大,約合現在的9克。
枚
果實記數的單位。隨品種不同,其標準亦不盡相同,如大棗十二枚,則可選較大者為一枚之標準。
握、把
部分草本類藥物的一種約略計量單位,很不精確。
束
部分蔓莖類藥物的一種約略計量單位。以拳盡量握之,切去其兩端超出部分,稱為一束。
片
亦為一種約略計量單位。如生薑一片,約計一錢(3克)為準。
盞、杯、碗、盅
為藥液(或水、酒)的約略計量單位。通常的容量約合今之150~300毫升。咫尺
古代稱八墳為咫尺。《聊齋誌異·促織》:“蟲躍去尺有咫”。古代的尺短於所在的市尺。戰國時一尺等於0.23米。《戰國策·齊策》:“鄒忌修八尺有餘”八尺折合為現在的1.83米。
咫尺連言,形容距離很近,如咫尺之間、近在咫尺。成語“咫尺天涯”,比喻距離雖然很近,但很難相見,就像在遙遠的天邊一樣。
五量
度量衡名。這一名稱在兩種含義下使用:一是指五種量器的總稱。量者,龠、合、升、鬥、斛。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
另一種含義是指長度、容積、重量、麵積、數算五種計量標準的合稱。
仞
我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或七尺(周製八尺,漢製七尺)為一仞。《列子·湯問》:“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王之煥《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忽微
一寸的十萬分之一為忽,一寸的百萬分之一為微。忽微連言,形容極細小,也用以指微小的事。
畝
畝是中國市製土地麵積的基本單位,一畝等於六十平方丈。十五畝等於一公頃。
“畝”字來源於中國奴隸社會時期的井田製度所實施的井田模型,而夏、商兩代的井田模型與周朝的井田模型不盡相同,所以,“畝”字實際應當起源於夏、商兩代的井田模型。在先秦一些重要文獻中,“畝”往往用於稱呼“私田”;“田”往往用於稱呼“公田”。“一畝”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測算,約相當於0.2907市畝,那麼,當時100畝就相當於現今的29.07畝。斛石
斛,量器名,方形,口小,底大,古製十鬥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鬥。
睢景臣《肖遍·高祖還鄉》:“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石,既是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又是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韓愈《馬說》:“一食或盡粟一石。”
鍾
量器名,六斛(或石)四鬥為一鍾。鈞
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為三十斤。
矽
古人稱半步為跬。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駕
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一射之地
一射之地就是一箭之地,大約一百五十步。
錙銖
古代重量名,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亦即一銖約等於後世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言,形容極微小的數量,也可以用來指代很小的事。
匹
四丈為一匹。
克拉
克拉作為重量單位,起源於歐洲地中海邊的一種角豆樹的種子(稻子豆)。這種角豆樹盛開淡紅色的花朵,豆莢結褐色的果仁,長約15厘米,可用來製膠。角豆樹有一個讓人稱奇的特點,那就是無論長在何處,它所結的果仁,每一顆重量均一致。在曆史上這種果實就被用來作為測定重量的砝碼,久而久之便逐漸成了一種重量單位,用它來稱貴重和細微的物質。
1907年國際上商定用“克拉”作為寶石的計量單位,一直沿用至今。
二、貨幣單位中國貨幣
中國貨幣,最早用於執行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海貝便是其中之一,海貝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取得了實物貨幣的地位。
我國現行的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麵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麵有l、2、5角,分的麵額有1、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