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經貿管理(2)(1 / 3)

蟻鼻錢

蟻鼻幣又稱蟻鼻錢、鬼臉錢,是我國戰國時期楚國地區流通的銅幣。形狀為凸麵橢圓形,高約1.8厘米,重約3克,形狀很像海貝,是從貝幣演變而來的。因其形象而得名為“蟻鼻錢”。

錢幣的正麵有陰文,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最普通的為人臉形,文字最為常見的為“紊”其他較罕見,有咒、安、君、忻、金、行、匋、貝、三等銘文,共計11種。

金錯刀

一刀平五千,通稱“金錯刀”。王莽篡漢以後複古改製所鑄之刀錢。錢體由刀環、刀身兩部分組成,青銅澆製。刀環如方孔圓錢,穿孔上下鐫“一刀”二字陰文,以黃金鑲嵌其間,光燦精致。刀身直書“平五千”三字,意值五千通行五銖錢。通長7.3厘米,重20~40克,厚薄不一。“一刀”二字亦有不錯金者。金錯刀脫離錢體實重而以“平五千”之巨額虛值行用,鐵庸置關定是對社會的一種變相的赤裸的掠奪。但因其製作精致,形態奇美,而為曆代古幣家們所珍愛和看重。另見“一刀”環錢,實際上是刀身斷落的遺留部分。

圜錢

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一種中國古代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這種銅幣呈圓形,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一說由紡輪演變而來;一說由璧環演變而來。是方孔錢的前身。

根據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二、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三、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方孔錢

方孔錢是中國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也是流通最為廣泛的一種。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有時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秦朝以後兩千多年間的錢幣,除王莽一度行刀布外,中間都有一方孔,故稱錢為“方孔錢”,也被戲稱為“孔方兄”。方孔錢是由圜錢演變而來的,以秦朝的“半兩錢”為最早,中華民國時期的“民國通寶”為最晚。

五銖錢

中國古銅幣的一種。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漢書·武帝紀》)。錢形圓,中間有方孔,正麵和背麵都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可保錢文不受磨損,錢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字“五銖”二字。

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鑄行的一種貨幣,是唐朝統治中國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

開元通寶繼承了秦半兩、漢五銖貨幣的形狀、大小,每枚直徑8分(約24毫米),重2株4索(音:累),一枚為一錢,每10錢為一兩。並由此演變出新的十進製重量單位——錢、兩,取代了過去的十二進製的株、索。

馬鞍形銀錠

清代光緒年間錢幣。清政府一直實行銀錢並行製度。清中期,除官錢局外,民間的錢莊、銀號各自發行銀票、錢票,用以兌換銀錠或銅錢,清朝政府對此並未加以阻撓或幹涉。道光年間,國內銀貴錢賤,民間爭相兌換銀錠儲存,用以保值,到光緒年間此風更甚。銀錠的造型也在民間得到發展,除通常的元寶、銀鋌外,出現馬鞍形銀錠,即是在束腰圓頭銀板基礎上增加背後梁設計,形狀酷似馬鞍,故得此名。

交子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中國北宋初年發行於成都,後成為兩宋川蜀地區通用的法定貨幣。北宋末改交子名為錢引。最初的交子是一種初具貨幣流通職能的活期存款單,由商人私營的“交子鋪”發行。宋真宗景德時張詠知益州,整頓交子市場,由10多戶豪民互相“連保”發行交子。他們“同用一色紙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為私記”。交子的麵值,按收入現錢貫數,臨時書填。交子兌現時,每貫扣下30文,作為利錢。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設置“益州交子務”,次年二月起首書放交子。從此,交子成為宋朝川峽四路的法定貨幣,與鐵錢相權而行。

“交子”作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貨幣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元

美元,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發行,貨幣符號:USD;輔幣進位為1美元=100分;鈔票麵額:1、2、5、10、20、50、100元七種。以前曾發行過500和1000元麵額的大麵額鈔票,現在已不再流通。輔幣有1分、5分、10分、25分、50分等。

美元也稱“綠背”,美國最早的紙幣,是由13個殖民地的聯合政權“大陸會議”批準發行的,稱為“大陸幣”。1863年美國財政部被授權開始發行鈔票,背麵印成綠色,被稱為“綠背”,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