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刑法律令(3)(2 / 2)

流是指把罪犯押解到邊遠地方服勞役或戍守,並且不得離開該地區的刑罰。流刑刑名最早見於《尚書·堯典》:“流宥五刑”,原本是作為對墨、劓、剃、宮、大辟五刑寬宥的一種刑罰。流刑的名稱,曆代不盡相同,有時稱放、遷、徙。北魏流刑沒有遠近差別。北齊正式將流刑列為五刑之一,亦無裏程的差別。到北周,流刑從流至距皇畿2500~4500裏分為五等,也開始規定時間限製,最長為六年。隋代流刑分三等,也稱三流。應配者分別居作二年、二年半、三年。應住居作者,三流俱役三年。唐代流刑也分三等,其裏數比隋代流刑各加1000裏,其居作期限則縮短為一年。役滿編所在為戶,謂之“常流”。此外,有役三年者,謂之“加役流”。唐代流刑許以銅贖。宋代流刑所流裏程和役年與唐代相同,但附加脊杖。元代沒有規定流刑。明代流刑沿宋製,均附加杖,並可用銅贖。清代流刑與明朝基本相同。

死即死刑。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五代和宋基本仿效隋律,但自五代始改為淩遲。遼代將淩遲定為正式刑名,將死刑定淩遲、斬、絞三等。

元代同。明、清法定死刑雖僅斬、絞兩等,但又設有法外刑,如棒殺。

監獄

唐朝解釋法律的重要著作《唐律疏議》中有《皋陶造獄》的記載。皋陶是四千多年前遠古傳說中的人物,舜帝時期,曾被任命為刑法官。他被認為是掌管刑罰,發明建造監獄的首創者。我國古代監獄中都掛有皋陶的畫像,不僅獄吏獄卒,甚至連犯人也像拜神一樣拜他。

“監獄”一開始並不叫監獄。夏朝時叫“宮”,商朝叫’“圉”,周朝叫“圜土”,秦朝叫“囹圄”,直到漢朝才開始稱為“獄”。秦時,不僅京城有獄,地方也開始設獄。漢時,監獄更是名目繁多。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又開始掘地為獄,從而發明了“地牢”。唐朝時,州縣都設有監獄。宋朝各州都設置了類似周朝的圜土的獄,犯人白天勞役,晚上監禁。明朝京、州、府、縣都有監獄,清朝也一直沿襲下來。

監獄的職能,據《唐律疏儀》記載:“獄者確也,以實陰”,“以圜土聚教罷民”,即對犯罪的事實要進行核實,對犯人要教與改。

切腹自殺

切腹自殺亦稱剖腹自殺,是在日本武士中流行的一種自殺方法。日本武士何以用切腹之法來自殺?考察起來,切腹和鯉魚有關。日本古代常將武士比作鯉魚。他們認為,鯉魚若受了刀傷,能堅毅忍受,直到死去一動也不動。日本人一麵喜吃活生生一刀殺死的鯉魚,一麵卻對鯉魚存有好感。切腹自殺正是受了鯉魚這種強毅不屈的“精神”的影響。日本的切腹自殺最早見於史書的為12世紀末期室町時代的貴族源義經。他由於同父異母執政兄長源賴朝妒嫉他的才能,前後追捕他達8年,他最後因無地容身,終於切腹自殺。

其次,16世紀豐臣秀吉的外甥秀次,因身居高位,狂妄傲慢,最後被賜切腹自殺。切腹故事中最使日本人人迷而瘋狂的,是18世紀赤穗47武士的故事。相傳這47個武士替主人報仇,事成之後,全體被賜切腹自殺。

斷頭機

法國有個叫蓋盧定(J.Guillotin)的醫生,是一個職業政治家。當他看到用刀斧砍人不利索不方便,於是發明了斷頭機。斷頭機被發明之後,死在斷頭機下的人數不勝數。後來,蓋盧定自己也犯了罪,砍掉他的頭顱的正是他發明的斷頭機。後來,又有一個人,嫌蓋盧定發明的斷頭機還不夠完善,於是對斷頭機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使斷頭機的效率大大提高。可是巧的是,這個改良斷頭機的人,也跟蓋盧定一樣,最後死在了他改造後的斷頭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