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我國古代沒有桌椅,室內先鋪筵,然後再放上席。筵較寬大,故用來鋪地。席(跟現代的椅墊和蒲團差不多)比較小,是給人坐的。古人人室,先脫鞋,然後通過筵坐在席上。現在日本人和朝鮮人的室內生活,與上文描述相類似,這正是我國古代席地而坐的遺風。坐時讓長輩坐在裏麵,以示尊重;人多時,長輩就獨居一席,這就是主席一詞的來曆。
丞相
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總理全國政務的人。
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太師
我國古代官職名,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均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清代洪承疇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
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追贈太傅。
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年間設立的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隻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任過軍機大臣。
禦史
本為史官,秦以後置禦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禦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禦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禦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太尉
我國古代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
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是我國封建時代的一個特殊階層《師說》:“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太史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負責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
長史
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郎中
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位居尚書、侍郎之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
“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後漢書》著者範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
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
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地位漸低,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司馬
各個朝代所指官位有所不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經略使
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範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太守
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範曄曾任宣城太守。《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有時又稱為“刺史”或“知府”。
巡撫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到了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