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中國古代最早有所謂的“三皇五帝”的說法。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來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
者——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認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將“皇”、“帝”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為自己的帝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帝王的尊稱。
太上皇
“太上皇”這個名稱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秦王贏政統一中國、自稱始皇帝後,便追封自己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以表示他對死去的先王的尊崇。這是太上皇稱呼的最早應用,但此時尚未形成製度。漢高祖劉邦打敗西楚霸王,做了皇帝,便衣錦還鄉,當他去拜見自己的父親太公,太公挾著掃帚恭恭敬敬站在門口,倒退著將劉邦迎人家門。
劉邦見此,覺得十分別扭,急問因何事竟至如此?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是您父親,也不過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不論如何解釋,太公隻是不聽。劉邦對此也無可奈何。事後,有人講到秦始皇曾尊死父為“太上皇”建議封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正中下懷,馬上舉行大典,將太公扶上“太上皇”位。
稱“太上皇”,而不稱太上皇帝,是因為這隻是表達對活著的父輩的尊崇而已,而且父輩並不參與治理國政。
宰相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相這一稱謂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
相,本為相禮之人,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隻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大相徑庭,而且名目繁多。
管仲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尚書
尚書,中國古代官職名。戰國、秦朝時期即開始設置,又稱掌書,尚為執掌之意,為少府屬官,掌章奏文書,職位比較低。漢武帝時,將其改組為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改尚書令為中書謁者令,逐漸以尚書代替外朝來決策朝廷大事。漢成帝設尚書四人,分曹辦事,至東漢,設置尚書台,領尚書諸曹分判章奏,後治事逐漸增多,或設八曹,或設六曹。杜佑撰《通典·職官四》:“後漢,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事而已。”隋朝設立尚書省,成為集中執行政令的機構,轄六部,已經不再是決策機關。五代、宋朝沿襲該製度。元朝尚書省時置時廢,成為專門斂財的機關,與前代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翰林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唐朝起開始設立,開始的時候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製的重要機構,院裏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明、清翰林改從進士中選拔。
節度使
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
因領受該官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有此名。節度使首次出現在唐睿宗景雲年間,而其正式和有計劃地進行設置,是在繼睿宗之後的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元中,設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範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
節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種,主要負責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可是後來漸漸地節度使也開始過問民政。唐朝後期的節度使勢力愈來愈大,已經到了獨攬軍政大權的地步。節度使手握軍權,獨霸一方,一旦起兵造反,後果不堪設想。
將軍
我國西周以前沒有將軍,掌管軍事的官職叫司馬。那時國家軍隊數量並不多,天子隻有六軍(每軍2500人),諸侯最多也不超過三軍。各軍的統帥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師),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時代,諸侯為了擴大各自的勢力範圍,不斷增加兵力,大國諸侯常常擁有三軍以上的兵力,而在編製上諸侯隻能有三軍,隻能設三卿。於是,就把擴充軍的統帥稱做“將軍”,意即率領一軍的意思。
作戰時軍隊得由一人統一指揮,因此,在將軍中選拔出大將軍或上將軍來統一指揮全局。到了漢代軍隊數量更多,隻設一位大將軍管不過來了,於是又出現了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不同級別。以後,各朝的將軍雖不盡相同,但將軍這一官階仍然是分成若幹級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