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政治軍事(8)(1 / 3)

目前能自行研製防空導彈的國家有10多個,已研製出來的型號有120多種,現役裝備的約95種。防空導彈的問世極大地擴展了防空作戰空域,在現代防空中,防空導彈已成為主力攔截武器。隨著空襲方式的改變,防空導彈的發展方向已逐步轉向反導係統。新一代的防空導彈更加強調突出反導能力、電子對抗能力和快速機動能力。

空對地導彈

空對地導彈指從空中平台發射,攻擊地麵目標的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將V—1導彈裝在飛機上發射,從而使其成為現代空對地導彈的先驅。戰後各國積極研製並裝備的空對地導彈已曆經三代,且種類繁多、用途各異。按其作戰使用可分戰略空對地導彈和戰術空對地導彈。前者攜帶核彈頭,主要裝備戰略和戰鬥轟炸機,執行二次核打擊任務,後者係指裝在戰鬥轟炸機、攻擊機或直升機上,對地麵目標實施戰術攻擊的導彈,是各國戰術空軍對地攻擊的重要突擊武器。戰術空對地導彈包括反輻射導彈、空對地反坦克導彈、一般空對地導彈和製導炸彈。反輻射導彈專門用來攻擊地麵和艦載的各種雷達;一般空對地導彈則主要用以執行戰場壓製、遮斷以及攻擊重要目標的任務。

空對空導彈

空對空導彈是由飛機發射並攻擊空中目標的製導武器,是當前世界各國使用的主要空中格鬥武器。自1944年德國首先研製了X-4有線製導空對空導彈以來,各國研製的型號已將近70種,已經曆了三代的演變。它們分別是:1956年前出現的第一代近距導彈;1966年前出現的第二代中距攔截導彈;1967年後出現的近距格鬥、中距攔截和遠距攔截的第三代導彈。

目前研製和開始列裝的是能攻擊多個目標、打了不用管,既能超視距攔截、又能近距格鬥的第四代導彈。英國研製的.ASRAAM“先進近距空對空導彈”和美國研製的AMRAAM“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是第四代空對空導彈的代表。

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分空對艦、艦對艦、潛對艦和岸對艦四種,按其飛行特點屬巡航導彈,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研製,1985年蘇聯首先裝備。1967年埃及用蘇製“冥河”導彈擊沉了以色列的驅逐艦,開創了反艦導彈實戰應用的先例。迄今已發展到第四代,裝備70多個國家,達80多種型號。反艦導彈配用穿甲、破甲和爆破戰鬥部,目前開始向遠程、隱身及複合製導、熱成像製導、“智能”製導方向發展。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成功的小型製導武器,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法國率先投入使用,繼而眾多國家也掀起研製熱潮。它的問世標誌著反坦克武器從“無控”時代進入“有控”時代。曆次局部戰爭,特別是海灣戰爭表明,反坦克導彈是目前最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半個多世紀以來,反坦克導彈經曆了“四代”發展與完善,戰術技術性能顯著提高,已成為世界各國反坦克武器的主體。第一代導彈需要射手同時瞄準目標並控製導彈,已被淘汰;正在服役的主要是第二、第三代及其改進型,它們隻要射手瞄準目標或以激光器照射目標即可;第四代絕大多數正處於研製中。

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是供步兵機動作戰用的裝甲戰鬥車輛,在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等方麵都明顯優於裝甲人員輸送車,並且車上設有射擊孔,步兵能乘車射擊。步兵戰車主要協同坦克共同作戰,其任務是快速機動步兵分隊,消滅敵方輕型裝甲車輛、步兵反坦克火力點、有生力量和低空飛行目標。

步兵戰車通常可以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類,1967年首次出現,目前裝備的國家和地區達30多個,其中以俄羅斯裝備數量最多,美國和西歐次之。步兵戰車的發展趨勢是:增大車載機關炮口徑,進一步提高火力;采用特種裝甲和穩身技術,進一步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增大發動機功率,進一步提高機動性。

主戰坦克

主戰坦克是裝有大威力火炮、具有高度越野機動性和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以及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用以摧毀反坦克武器、野戰工事、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目前世界各國裝備的主戰坦克,幾乎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計的產品。主戰坦克根據生產年代和技術水平可分為三代,20世紀60代末至90年初生產的屬於第三代,代表車型有蘇聯的T-72和T-80、美國的M1、M1A1、英國的“挑戰者”、法國的“勒克萊爾”,德國的“豹2”等。第三代坦克裝有1門105-125毫米坦克炮,發射尾翼穩定式脫殼穿甲彈,直射距離1800-2200米;配備熱成像瞄準具和先進的火控係統,具有全天時作戰能力;采用複合裝甲或貧鈾裝甲,有的還披掛反應裝甲,防護力比第二代坦克提高1倍;全重一般在50噸左右,最輕的35噸,最重的62噸;越野速度45千米一55千米/小時,最大速度達75千米/小時;裝有陸地導航設備,能大縱深運動而不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