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型坦克
重量較輕,裝甲較薄的坦克稱輕型坦克。輕型坦克裝有直瞄武器,戰鬥全重不超過25噸,包括偵察、空降、水坦克和坦克殲擊車等,主要用於偵察、警戒、巡邏、空運和兩棲登作戰以及反坦克作戰等。
輕型坦克發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曆了昌盛——衰退——再崛起的馬鞍形發展過程,目前處於第二個發展高峰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為了加強快速部署部隊的作戰能力,滿足局部戰爭的作戰需要,各國都十分重視研製裝備新一代高機動、大威力的輕型坦克。美國為提高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而大力推行的裝甲火炮係統計劃,其實質就是一種輕型坦克發展計劃。
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空母”,是一種可以提供軍用飛機起飛和降落的軍艦。中文“航空母艦”一詞來源於日文漢字。
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麵艦隻。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係統工程。
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艦隊中的核心艦船,有時還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艦隊中的其他船隻為它提供相應的保護和供給。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其他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而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
航空母艦按其所擔負的任務,可以分為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按其艦載機性能又分為固定翼飛機航空母艦和直升機航空母艦,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傳統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在內的各種飛機,而後者則隻能起降直升機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定翼飛機。按噸位分,有大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6—9萬噸以上)、中型航空母艦(3—6萬噸)和小型航空母艦(3萬噸以下)。按動力,可以分為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空母艦。
巡洋艦
巡洋艦是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麵僅次於戰列艦的大型水麵艦艇,擁有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的能力。曆史上巡洋艦一開始是指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艦,而驅逐艦則需要其他船隻(比如補給船隻)的幫助。但是在現代這個區分已經消失了。
巡洋艦的排水量一般在0.8萬噸一2萬噸,裝備有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有些巡洋艦可攜帶直升機。
動力裝置多采用蒸汽輪機,少數采用核動力裝置。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艦的地位已經日漸衰落。在現代戰爭中巡洋艦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基本被驅逐艦取代。
世界上比較著名的巡洋艦有: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以及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潛艇
潛艇是一種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又稱潛水艇,是海軍的主要艦種之一。潛艇在戰鬥中的主要作用是:對陸上戰略目標實施核襲擊,摧毀敵方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消滅運輸艦船、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攻擊大中型水麵艦艇和潛艇;執行布雷、偵察、救援和遣送特種人員登陸等。
潛艇按作戰使命分為攻擊潛艇與戰略導彈潛艇;按動力分為常規動力潛艇(柴油機一蓄電池動力潛艇)與核潛艇(核動力潛艇);按排水量分,常規動力潛艇有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核動力潛艇一般在3000噸以上;按艇體結構分為雙殼潛艇、個半殼潛艇和單殼潛艇。
核武器
利用能自主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或超重氫等氫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生物武器
所謂生物武器,就是由生物製劑和施放裝置組成的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生物武器隻能傷害人畜或植物,對無生命的生產資料、建築物、武器沒有影響,所以更符合侵略者掠奪財富的目的。生物戰使用的致病微生物要求是傳染性很強的,在適合條件下短時間即能引起瘟疫,而且作用範圍很大持續時間也很長。當然,生物武器也有缺點,首先是必須在使用前要讓自己的隊伍及本國人民能夠獲得免疫能力,而這一點是很難保證的,尤其不利於保守機密。同時使用時對自然條件要求很高,大風、強烈日光或暴雨可能使生物武器完全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