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政治軍事(7)(3 / 3)

火箭炮

火箭炮是用於發射火箭的火炮。

發射管賦予火箭彈射向,火箭彈靠自身的火箭發動機動力飛抵目標區。火箭炮的特點是重量輕,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適宜對遠距離大麵積目標實施密集射擊。

火箭炮最初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當今的火箭炮基本采用多聯裝自行式,口徑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種戰鬥部隊,並已開始配用以計算機為主體的火控係統,射程在20千米—70千米之間,可以有效彌補戰術地地導彈與身管火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的發展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人們就開始設計製造專用的反坦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1950年代,反坦克炮有了長足的發展,火炮口徑急劇增長,種類、型號繁多,裝備數量龐大,並且出現自行反坦克炮,一度成為各國尤其是蘇軍反坦克作戰的中流砥柱。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反坦克導彈的走俏,反坦克炮的發展勢頭逐漸緩和,在西方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原有裝備逐漸被淘汰。197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複合裝甲技術的飛快發展,反坦克炮又東山再起,其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趨勢,輪式自行反坦克炮尤其引人注目。

無後坐力炮

無後坐力炮是發射時炮身不後坐的火炮,主要用於直瞄打擊裝甲目標,壓製,殲擊有生力量和火器,在反坦克戰場上曾立下汗馬功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戴維斯利用配重物平衡發射原理,發明了無坐力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20世紀50年代,無坐力炮蓬勃發展,各國軍隊裝備數量很大,是當時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進入1970年代以後,由於裝甲技術的發展和反坦克導彈的裝備,無坐力炮的地位和作用日漸衰落。

目前,發達國家軍隊已不再裝備無坐力炮,但仍為第三世界國家所使用。

高射炮

高射炮主要用於打擊飛機、直升機和飛行器等空中目標。它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戰爭史上開啟了防空作戰的新紀元。當前,大口徑高射炮雖逐步被地對空導彈取代,但各國仍然在裝備和研製相當數量40毫米以下的高射炮係統,並廣泛采用多管聯係,配備雷達或光電火控係統,和火炮、火控同裝在一輛車上的三位一體式自行高射炮。近年來,各國已研製並開始列裝的高射炮與防空導彈結合於一體的防空係統堪稱現代防空兵器的重要發展趨勢。現代戰爭也已經證明,高射炮是現代防空武器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對空導彈已成為地麵防空主力的今天,高射炮在抗擊低空目標中的重要作用仍然無法取代。

戰略導彈

戰略導彈指攜帶核彈頭、攻擊對方各種戰略目標的導彈。它包括戰略彈道導彈和戰略巡航導彈。

戰略彈道導彈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上,根據射程的遠近分洲際導彈、遠程導彈和中程導彈。戰略彈道導彈已發展到第五代,並開始采用星光中製導和雷達相關末構成的複合製導方式.發展高性能分導彈頭,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和摧毀硬目標的能力。

戰略巡航導彈的射程通常在600千米以上,主要為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所裝備;新一代巡航導彈多采用模式化多用途設計方案,力爭使一種導彈靠更換不同部件或分係統就可擔負戰略和戰術雙重任務。

地對地戰術導彈

地對地戰術導彈是指從地麵發射,攻擊敵戰役戰術縱深內重要目標的導彈,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內,多采用慣性或複合製導,配以常規或核、化學彈頭,這種導彈射程遠,優勢明顯已成為許多國家陸軍手中的“殺手鐧”。

1944年二戰中的德國軍隊首先使用了V一2式地對地戰術導彈,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量研製和裝備這種導彈。地對地戰術導彈迄今已發展到第三代,研製型號約50個,17個國家能自行研製。今後,各國將把精力重點放在發展複合製導及提高其命中精度、機動性、隱蔽性和突防能力上。

地(艦)對空導彈

從地(艦)麵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稱地(艦)對空導彈(統稱麵空導彈或防空導彈)。由發射裝置、導彈、地(艦)麵製導設備及技術保障設備等構成。防空導彈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迄今已發展了三代,形成了高空遠程、中空中程、低空超低空近程三個導彈配係。最新型防空導彈已具備了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