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1942年首次在戰場公開亮相以來,火箭筒因其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操作容易、造價低廉而倍受青睞。
發展勢頭強勁不衰,現已成為各國步兵近距離同敵方裝甲部隊作戰的重要武器。
火箭筒有輕型、重型之分,有一次使用和多次使用兩類。隨著特種裝甲的出現.火箭筒的威力已不能完全滿足作戰需要,但作為步兵班、排小分隊的通用武器,其作用仍不可取代。
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是用於擊毀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的導彈,與反坦克火炮相近,它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重量輕等特點。
1943年,納粹德國陸軍為了抵擋蘇聯紅軍強大的坦克優勢,在空軍x—4型有線製導空空導彈方案的基礎上,研製了專門攻擊坦克的x—7型導彈。1944年9月,X—7基本研製成功,但還沒有來得及投入使用,德國就戰敗投降了。1946年,法國的諾德一阿維什公司開始研製反坦克導彈,1953年前後研製成功SS—10型反坦克導彈,並在1956年的阿爾及利亞戰場上使用。
SS—10型是世界上最早裝備部隊,最早實戰使用的反坦克導彈。此後,反坦克導彈發展迅猛,目前已發展到第三代。在20世紀70年代後的多次局部戰爭中,特別是在中東戰場上,反坦克導彈以其赫赫戰功,證明它是當今坦克等裝甲車輛的最大克星之一。
導彈
導彈是依靠製導係統來控製飛行軌跡的火箭或無人駕駛飛機式的武器,其任務是把炸藥彈頭或核彈頭送到打擊目標附近引爆,進而摧毀目標。
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對敵實戰中使用了V-1和V-2導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300多千米,可以輕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是最大射程約320千米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布度太大,對英國隻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並不明顯。但V-2導彈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手槍
手槍是一種單手握持瞄準射擊或本能射擊的短槍管武器,通常為指揮員和特種兵隨身攜帶,主要用於在50米近程內自衛和突然襲擊敵人。現代手槍的基本特點是:變換保險、槍彈上膛、更換彈匣方便,結構緊湊,使用簡單。現代軍用手槍主要有自衛手槍和衝鋒手槍兩類。自衛手槍射程一般為50米,彈匣容量8-15發,發射方式為單發,重量在1千克左右。衝鋒手槍亦叫戰鬥手槍,全自動,一般配有分離式槍托,彈匣容量10發-20發,平時可當衝鋒槍使用,有效射程可達100米-150米。
目前,國外裝備的手槍,從口徑上看,大多是9毫米口徑,少量的是7.65毫米、7.62毫米、11.43毫米。今後手槍的發展趨勢是重量輕、便於攜帶和操作、彈藥在50米內有致命效果並能對付穿防彈衣的對手。
迫擊炮是對遮蔽目標實施曲射的一種火炮,多作為步兵營以下分隊的壓製武器迫擊炮。其基本特點是炮管短,彈道彎曲,構造簡單,重量輕,操作方便,便於人工攜帶,特別適合攻擊隱蔽物背後和掩體內一般壓製火炮難以攻擊的目標。目前裝備的迫擊炮口徑序列是51毫米、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20毫米、160毫米、240毫米、射程5千米-13千米,120毫米口徑以上迫擊炮傾向於自行化,配用小型彈道計算機,可發射火箭增程彈和反坦克製導炮彈。160毫米、240毫米迫擊炮則趨於淘汰。
榴彈炮
對地麵目標實施曲射的火炮,是當前世界上各國陸軍炮兵使用的主要炮種。其主要特征是身管長度可以調節,射角大,彈道較彎曲,彈道性能居加農炮和追擊炮二者之間。目前,裝備的榴彈炮有105毫米、122毫米、152毫米、155毫米、203毫米五種口徑,射程10千米—40千米。榴彈炮配用彈種種類繁多,有些可發射核彈、化學彈和反坦克製導炮彈,已開始使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火控係統,機動方式有牽引、自行兩種,有些可用飛機空運、空投和直升機吊運。
加農炮
對地麵(水上)目標進行平射的火炮,主要用於射擊垂直目標、裝甲目標和遠距離目標,其主要特點是身管長,彈道低,初速大,射程遠,精度較高。加農炮發射時後坐力大,其重量比同口徑其他炮種大。目前,西方國家已基本不裝備加農炮,俄羅斯的加農炮有130毫米、152毫米、203毫米三種口徑,射程在27千米—40千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