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是由英國和已經獨立的前英國殖民地或附屬國組成的聯合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迫於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隻得調整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內部關係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麵互不隸屬,唯有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對此予以確認,英聯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獨立並加入英聯邦。1949年,印度成為共和國,選舉了自己的國家元首。從此英聯邦成員由需對英王效忠的原則演變為英聯邦成員“接受英王為獨立成員國自由聯合體的象征”,英王是“英聯邦的元首”。
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係。因此,英聯邦隻不過是一個十分鬆散的,名義上的聯盟而已。
英聯邦現有52個成員(2006年12月)。每年4月27日為英聯邦日。
2003年12月,第34屆英聯邦首腦會議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
會議期間,津巴布韋正式宣布退出英聯邦。2004年5月,英聯邦決定恢複巴基斯坦已被中斷4年多的成員國資格。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NAM)萌發於冷戰年代。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針對當時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尖銳對抗殃及廣大中、小國家的情況,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倡議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25個國家出席了此次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鬥爭;堅決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呼籲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不結盟運動不設總部,無常設機構,也無成文的章程。它定期召開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協調局外長會議及紐約協調局會議等。首腦會議為最重要的會議,自1970年起,首腦會議會期逐漸製度化,每三年舉行一次。
不結盟運動各種會議均采取協商一致的原則。如有分歧,各成員國可采取書麵形式向主席國正式提出保留意見。以表明自己不受有關決議或文件的約束。
不結盟運動現有116個成員(2004年5月19口,塞浦路斯退出不結盟運動;2006年5月接納其觀察員國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加兩國為新成員),都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一貫重視與不結盟運動之間的關係,在國際事務中與不結盟運動保持著良好的合作,並於1992年9月正式成為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員。
伊斯蘭會議組織
伊斯蘭會議組織(Organization ofthe Islamic Conference——OIC)是伊斯蘭國家建立的一個重要組織。1970年3月,首屆伊斯蘭國家外長會議在沙特阿拉伯的吉達市舉行,決定成立伊斯蘭會議組織秘書處。同年5月,伊斯蘭會議組織在吉達正式成立。
該組織的宗旨是促進各成員國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等方麵的合作;努力消除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反對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複民族權利和重返家園的鬥爭;支持穆斯林保障其尊嚴、獨立和民族權利的鬥爭。
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和常設秘書處是伊斯蘭會議組織的主要機構。首腦會議每3年舉行一次,是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必要時可隨時召開特別首腦會議。外長會議每年在成員國間輪流舉行一次。秘書處設在吉達市,伊斯蘭會議組織還設有伊斯蘭開發銀行、耶路撒冷委員會、阿富汗問題委員會、伊斯蘭和平委員會、伊斯蘭法庭、伊斯蘭發展基金會和伊斯蘭經貿常設委員會等機構。
截至2006年11月,共有57個成員國和3個觀察員國,遍及亞洲、非洲和歐洲,人口總數超過10億。
海灣合作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