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政治軍事(4)(1 / 3)

截至2005年8月,非盟有53個成員國(毛裏塔尼亞2005年8月4日被非盟暫時中止成員國資格),總部設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其主要機構有非盟首腦會議、執行理事會、泛非議會、常駐代表委員會和非盟委員會。首腦會議為非盟最高權力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製定非盟的共同政策、監督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向執行理事會和委員會下達指示等。首腦會議每年在非盟總部或應邀在成員國召開。在成員國提出要求並經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後,非盟可召開特別首腦會議。執行理事會由成員國外長或其他部長組成,每年舉行兩次會議,負責實施大會決議和對成員國的製裁。根據《非洲聯盟憲章草案》,非盟下設聯盟大會、部長理事會、泛非議會、司法機構、非洲法院和非洲銀行等專門機構。

非盟的前身是1963年5月成立的非洲統一組織(簡稱“非統組織”)。1999年9月,非統組織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通過《蘇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第36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了《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第37屆非統首腦會議決定正式向非盟過渡。2002年7月8日,非統組織在南非德班召開最後一屆首腦會議。9日至J0日,非盟舉行第一屆首腦會議,並宣布非盟正式成立。

作為非洲大陸新的最具影響力的地區性組織,非盟成立以來為消除地區貧困、促進非洲大陸經濟發展、維護地區和平作出了積極努力和卓越貢獻。非盟致力於建設一個團結合作的非洲,力爭在重大國際事務中能夠態度一致用一個聲音來說話。通過不懈的努力,非盟已經在地區和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美洲國家組織

1890年4月14日,美國同拉美17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一次美洲會議上,決定建立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及其常設機構一美洲共和國商務局,這便是美洲國家組織的前身。

此後,4月14日被定為“泛美日”。

1910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第四次大會上,改名為美洲共和國聯盟。1923年在智利聖地亞哥舉行的第五次大會上改名為美洲大陸共和國聯盟。1948年在哥倫比亞波哥大舉行的第九次會議上,通過了《美洲國家組織憲章》,遂改稱為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OAS;Organizacion de los Estados

Americanos——OEA),美洲國家組織是美洲地區的政治組織,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1951年12月,《美洲國家組織憲章》生效。

美洲國家組織的宗旨是:加強本大陸的和平與安全;確保成員國之間和平解決爭端;成員國遭侵略時,組織聲援行動;謀求解決成員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法律問題,促進各國間經濟、社會、文化的合作,加速美洲國家一體化進程。

美洲國家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大會。每年召開一次年會,經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可召開特別大會。常設理事會由成員國各派一名大使級代表組成,定期召開。秘書處為常設機構。古巴原本也是美洲國家組織成員國,由於美國推行孤立古巴的政策,從1962年以後,古巴未再參加該組織活動。

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三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穀成立的東南亞聯盟。

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穀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穀宣言》,正式宣告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成立幾十年來,東盟已逐漸成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並建立起一係列日益完善的合作機製。

東盟除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5個創始成員國外,20世紀80年代後,文萊(1984年)、越南(1995年)、老撾(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國先後加入該組織,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發展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觀察員國為巴布亞新幾內亞。東盟10個對話夥伴國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新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