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政治軍事(3)(2 / 3)

共和製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均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限製的國家政體形式。采用這種形式的國家稱為共和國。共和製最早出現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有奴隸製民主共和國和奴隸製貴族共和國兩種形式。

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法國的馬賽、俄羅斯的諾夫哥羅德等口岸城市和商業中心都先後建立過城市共和國。近現代以來,采用共和製的國家更為普遍,共和製政體可分為議會共和製和總統共和製、半總統共和製、委員會共和製。

二、組織聯盟

聯合國的成立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1945年6月26日,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上簽署了《聯合國憲章》。隨後多數簽字國遞交了批準書,聯合國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10月24日為聯合國日。

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

1993年11月1日,《馬約》生效,歐盟正式誕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2003年7月,歐盟製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銘言為“多元一體”,5月9日為“歐洲日”。

上海合作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是由中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組成的“上海五幽”會晤機製。2001年6月14日,“上海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第六次會晤,烏茲別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國”。15日,6國元首舉行_r首次會晤,並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2002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6國元首在聖彼得堡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憲章》。標誌著該組織從國際法意義上得以真正建立。2003年5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在莫斯科舉行第三次峰會,這次會議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時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德廣被任命為該組織首任秘書長。2004年1月,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在北京正式成立。

上海合作組織對內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對外奉行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圍家和地區及開放原則。

上海合作組織:會徽呈圓形,主體是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個成員國的版圖、左右環抱的橄欖枝和兩條飄帶,象征成員國為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所起的積極推動作用,並寓意上海合作組織廣‘闊的合作領域和巨大的發展前景。會徽上部和下部分別用中文、俄文標注“上海合作組織”字樣。會徽選用綠色和藍色,象征該組織和平、友誼、進步、發展的宗旨。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稱“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簡稱“北約”,是戰後美國為了維護其在歐洲的地位,聯合西方國家建立的軍事政治組織?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8月24日各國完成批準手續,該組織正式成立。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聯邦德國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於1982年正式加人該組織。

“北約”在“冷戰”時代是一個地區性軍事同盟,主要使命是和以東歐為主的華沙條約組織對抗。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歐洲的政治與安全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北約的職能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

1955年5月14日,蘇聯、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8國針對美、英、法決定吸收聯邦德國加入北約一事,在華沙簽訂了’《友好互助合作條約》,同年6月條約生效時正式成立了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總部設在莫斯科。華約是與北約相抗衡的軍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