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
巴黎無產階級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後建立的無產階級政權組織。
這是世界曆史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嚐試。
1871年2月28日法德兩國簽訂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等地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梯也爾政府的這種喪權辱國行為激起人民群眾的強烈憤慨,巴黎民眾紛紛要求成立公社來監督政府的行為。3月18日晨,梯也爾政府出動軍隊襲擊國民自衛軍,逮捕國民自衛軍領導成員,從而觸發武裝起義。當晚國民自衛軍占領巴黎所有機關要塞。政府官吏及其軍隊、警察倉皇逃出巴黎。3月26日巴黎進行選舉,3月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國無產階級自發進行的一場革命,公社把自己的鬥爭看作國際性的事業,宣告“公社的旗幟是世界共和國的旗幟”。巴黎公社僅存在了72天即告失敗。如馬克思所說,巴黎公社“不過是特殊條件下一個城市的起義,而且公社的大多數人根本不是社會主義者,也不可能是社會主義者”,因而不可能取得勝利,也不可能影響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
大公國
以大公為國家元首的國家,大公是世襲的國家元首,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大公國出現於中世紀歐洲割據時期,如14世紀的立陶宛大公國。現代的盧森堡大公國是實行君主立憲製的資產階級國家。
專政
專政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行的政治統治。即一定階級掌握和行使國家權力,對敵對階級實行強力統治,以保障本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
該詞源於拉丁文,音譯為“狄克維多”,是古羅馬的最高獨裁者。
專政的作用一般分為兩個方麵:一是對內鎮壓敵對階級的反抗;二是對外防禦敵人的侵略。專政的機關有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
烏托邦
拉丁文utopia的音譯。源出希臘文,“烏”(ou)即“沒有”;“托邦”即“地方”。“烏托邦”,即“烏有之鄉”,是英國托馬斯·莫爾在1516年出版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製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有益又有趣的全書》一書中虛構的理想的社會組織的名稱。此後“烏托邦”一詞成為“空想”的同義詞,指不能實現、不切實際的願望和計劃。
影子內閣
影子內閣是由英國保守黨於1907年提出的。在英國議會的下院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內閣,上台執政。在議會下院獲得多數議席的政黨,就成為“國王陛下忠誠的反對黨”,即法定反對黨。這個反對黨可以任命一套相當於政府各部大臣的班子,以宣傳在野黨的各項政策,同時為將來上台做好準備。這套班子就叫做“影子內閣”。又稱“預備內閣”或“在野內閣”,實質上起著“後備政府”的作用。
法西斯
“法西斯”一詞係由拉丁文“Fasces”音譯而來,意為權柄,該詞來源於拉丁文“束棒”,即古代羅馬共和國時期執政官的權力標誌棒。古羅馬共和國的首腦,最初叫軍政長官,後來改稱執政官。執政官出巡時肩荷苔棒一束,中插戰斧,稱為“束棒”,象征國家最高長官的最高權力,這種“束棒”就叫做法西斯。
賦予法西斯以新的內容,並使之現代化的始作俑者是意大利人。1921年11月,墨索裏尼在意大利組成一個新的反動黨派,這個黨派用法西斯做黨名,以黑衫作製服,用羅馬執政官的“束棒”圖案作黨徽,所以,又被人稱為“棒喝黨”。從此,法西斯具有現代化的新內容。泛指資本主義國家反動野蠻的獨裁製度、思想體係或傾向和運動等。德國希特勒的納粹法西斯影響最為惡劣,臭名昭著。
“象驢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