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政治軍事(2)(2 / 3)

“統一俄羅斯”政黨

2001年4月,俄羅斯“團結”黨和“祖國”運動決定聯合成統一政黨,建立協調委員會,由“祖國”運動領導人、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負責具體聯合事宜。同年7月11日,召開“團結和祖國”聯盟協調委員會會議,會上通過了黨章、確定了大會日期和聯盟機構。12日,在聯盟大樓的十月大廳成立了“團結和祖國”聯盟,兩主席分別是盧日科夫和紹伊古。10月13日,在莫斯科聯盟大樓召開“祖國”社會政治運動第三次代表大會,會上將該運動改變為政黨,以便進一步與紹伊古領導的“團結”黨聯合。27日,“團結”黨在莫斯科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其目的將“團結”黨、“祖國”和“全俄羅斯”運動聯合成統一的政黨。當年12月1日,三大親總統的中派組織成功地合並為“全俄羅斯統一和祖國黨”,即“統一俄羅斯”黨,會上通過了黨綱。

“統一俄羅斯”政黨除擁有“團結一統一俄羅斯”黨、“祖國一統一俄羅斯”黨和“俄羅斯地區”議員團3個同盟外,在89個聯邦主體中有約40萬名黨員。另外戈爾巴喬夫領導的俄羅斯社會民主黨,米羅諾夫領導的“俄羅斯生活黨”也與它保持良好關係。俄羅斯聯邦共產黨

1991年6月組建。1991年“8·19”事件後被禁止活動。1993年2月重建並恢複活動。同年3月在俄司法部重新登記注冊。在1993年12月第一屆國家杜馬選舉中獲12.4%的選票,取得45個議席,成為俄羅斯的第三大黨。在1995年12月第二屆國家杜馬選舉中獲22.3%的選票,取得158個議席,成為第一大黨。在1999年第三屆國家杜馬選舉中,獲24.29%的選票,獲113個議席,仍為第一大黨。之後“團結”、“祖國一全俄羅斯”和“俄羅斯地區”聯合,它被迫退居第二位。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現有50餘萬黨員,基層組織遍布89個聯邦主體,每年有1.8萬名新黨員入黨。主要同盟為農工聯盟和具有愛國傾向的政治組織。俄共全體會議是最高領導機構,1年召開不少於4次會議。大會有權審議和通過有關黨的工作的任何問題的決定。

印度國民大會黨

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創建於1885年12月,創始人是英籍印度文官休謨。

印度1947年獲得獨立後,國大黨成為執政黨,著名政治家尼赫魯出麵組閣,並出任首位政府總理。其後,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和外孫拉吉夫·甘地曾先後擔任國大黨的領導人並出任政府總理。在印度獨立後的前50年時間裏,除1977年3月至1980年1月和1989年12月至1991年6月外,國大黨一直處於執政地位。1991年拉吉夫·甘地遇刺之後,國大黨內部矛盾重重、人心渙散,在民眾中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因此導致在1996年的大選中失敗,成為在野黨。

為了借助尼赫魯一甘地家族的聲望,再現昔日輝煌,國大覺多次邀請拉吉夫·甘地的遺孀索尼婭·甘地出任該黨領導人。1997年,索尼婭正式加入國大黨,並於1998年被攤選為黨的主席。在索尼婭的領導下,調整後的國大黨終於顯示出勃勃生機。在2004年舉行的印度第14屆人民院大選中,國大黨擊敗競爭對手。印度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前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就任總理,離開政治權力中心9年之久的印度國大黨再次執掌國家行政大權。

國大黨一貫主張堅持“民族主義、世俗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等4項原則,強調團結、統一、教派和睦;堅持在“混合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發展;堅持以互不幹涉、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其對外關係的指導原則。

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

南非最大的黑人民族主義政黨。

簡稱非國大。創立於1912年,1925年改現名。1960年被南非當局宣布為非法組織,主要領導人流亡國外。1961年決定開展武裝鬥爭,並成立民族之矛軍事組織,由曼德拉任司令員。1962年曼德拉被捕入獄。非國大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堅持不懈地鬥爭,贏得國內外的廣泛同情和支持幫助,成為南非影響最大的黑人解放組織。非國大主張擺脫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民族壓迫,建立統一、民主和種族平等的新南非。後來,非國大審時度勢,調整鬥爭策略,確定同政府談判,政治解決南非問題的戰略,並在製憲談判上采取較為靈活的態度,在南非問題政治解決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994年4月,南非舉行曆史上首次多種族民主大選,非國大以近2/3的絕對優勢獲勝。曼德拉作為該黨主席出任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