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由民主黨是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的政黨。該黨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係,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巾實行比例代表製,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主張采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和措施。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
其前身是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890年改稱現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由國際主義立場轉向社會沙文主義立場,積極支持德國政府的戰爭政策。1933年6月22日被希特勒法西斯取締。1945年10月,德國西部占領區的社會民主黨開始籌劃重建。
1946年5月lO日在漢諾威舉行代表大會,宣布正式成立德國社會民主黨,選舉K·舒馬赫為主席。1949年8月第一屆聯邦議院選舉後,成為在野黨。1950年代,該黨主張實行計劃經濟和國有化的社會主義,強調實現德國統一。1959年11月在哥德斯堡代表大會上通過黨的基本綱領,宣布奉行民主社會主義。1966~1969年同基督教民主聯盟一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聯合政府。1969~1982年同自由民主黨聯合組閣,先後由該黨領導人w·勃蘭特和H·施密特任總理。該黨最高權力機構是聯邦代表大會。該黨與德國工會聯合會關係密切。黨報為《前進報》,黨刊為《新社會》。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簡稱基民盟。前身是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中央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伊始,基督教民主黨在各地成立,1950年10月舉行第一屆聯盟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基督教民主聯盟,選舉K·阿登納為聯盟主席。1949年起同基督教社會聯盟結成聯盟黨,在聯邦議院組成一個議會黨團。1949~1956年和1961~1966年,基民盟一基社盟同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1956~1961年單獨執政,1966年底同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1969年10月大選後成為在野黨。1983年3月和1987年1月大選後,基民盟一基社盟和自民黨連續組成聯合政府。該聯盟主席H·科爾連任總理。主要成員是企業主、農場主、職員和知識分子。民主德國基民盟於1954.年建黨,一直接受統一社會黨的領導。1989年12月該黨特別黨代會宣布改變這種局麵與過去的曆史決裂。1990年10月兩德基民盟在聯邦德國基民盟黨章基礎上合並。德國統一後,基民盟主張繼續奉行聯邦政府的政策,著力治理東部,基民盟現有黨員71.5萬。主席科爾(1973年起)。機關刊物為《德意誌月刊》。
法國社會黨
法國社會黨是法國長期參與執政的左翼政黨。1905年由J·蓋德領導的法國社會黨和J·饒勒斯領導的法蘭西社會黨合並而成,當時的名稱是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沙文主義影響,參加資產階級政府。1920年12月在圖爾代表大會上內部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
1936年該黨參與創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社會黨領袖L·布魯姆出任政府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1943年重建,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第四共和國時期始終參加聯合政府,對法國的國有化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59年起在野,組織四分五裂,黨員數量銳減。1960年代起采取與其他左翼政黨接近的方針。1965年與激進社會黨等幾個黨派合組為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
1968年聯盟破裂。1969年組成新社會黨。1971年6月與共和體製協議會合並,改稱現名,密特朗任第一書記。
1972年與共產黨結為左翼聯盟。1970年代後期,共產黨退出左翼聯盟。
1981年5月,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成為議會多數派,獲得總理職位。
1986年3月立法選舉後仍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失去議會多數派地位和總理職位。1988年6月議會改選後,再次組閣執政。該黨對內強調團結,貫徹溫和、求實政策。對外反對種族主義、和平主義,主張南北對話。
法國保衛共和聯盟
法國保衛共和聯盟前身是1947年戴高樂創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又稱“戴高樂黨”。後因內部分裂自行解散。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後,將原來的聯盟三派力量重新組合成“保衛新共和聯盟”,爾後長期執政,1969年戴高樂辭職後聯盟日趨衰落。其組織幾經分合,黨名多次變更,在1976年舉行的特別大會中改為現名。1986年3月,與法國民主聯盟再度構成議會多數派,希拉克出任政府總理至1988年6月。1995年5月,希拉克在大選中獲勝,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五任總統,該黨代理主席阿蘭·朱佩出任總理。以保衛共和聯盟為首的右翼政黨在國民議會和參議院中占絕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