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政治軍事(1)(1 / 3)

一、政黨政權

“共產黨”名稱的由來

“共產黨”一詞是恩格斯在《大陸上的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第一次使用的。恩格斯認為共產黨指的是主張消滅私有製,實現社會平等的社會主義團體和派別。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其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詳細地闡述了共產黨的性質、綱領、指導思想。共產黨是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按照民主集中製的原則組織起來的政治組織。共產黨的目的,是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從此,“共產黨”這一名稱有了特定的含義。

“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由來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0年陳獨秀在《新青年》撰文時曾稱“吾黨”為“社會黨”,後來才改稱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的是蔡和森。1920年他在給毛澤東的信中提出:“要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

在此前後,陳獨秀、李大釗、張申府等也曾通過不同的方式討論了黨的名稱問題,最後決定采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是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由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所創建。1941年,王昆侖、屈武、高崇民等人在重慶秘密成立“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小民革”)。1945年,譚平山、陳銘樞、朱蘊山等人建立了“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簡稱“民聯”)。1946年,李濟深、何香凝、蔡廷鍇等人成立了“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1947年11月,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在香港舉行第一次聯合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於1948年1月1日宣布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宋慶齡任名譽主席,李濟深任主席。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在北京召開代表會議,決定將上述三組織統一為一個組織,取名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聯、民促宣告結束。民革曆屆主席為李濟深、何香凝、朱蘊山、王昆侖、朱學範、李沛瑤,現任主席為何魯麗。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是以文教界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的政黨。1939年秋,張瀾、沈鈞儒、黃炎培、梁漱溟等在重慶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誌會,主張實行民主政治。1941年3月,統一建國同誌會經過改組,由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組成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2年,沈鈞儒領導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該組織。這時民盟有“三黨三派”之稱。1944年9月,該組織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由團體會員製改為個人參加。爾後又將投靠國民黨反動派的青年黨與民主社會黨開除出民盟。1947年10月,國民黨當局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民盟總部被迫解散,地方組織和廣大成員轉入地下堅持鬥爭。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開一屆三中全會,成立臨時總部,公開宣布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曆屆主席是黃炎培、張瀾、沈鈞儒、楊明軒、楚圖南、費孝通,現任主席為丁石孫。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是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是主要由工商經濟界人士及所聯係的知識分子組成的政黨。1945年12月16日,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複亮等在重慶正式成立民主建國會,成員主要是愛國的民族工商業家和與其有聯係的知識分子。民建成立後,積極參加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新中國成立後,民建為恢複和發展經濟,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民建中央曆屬主委、主席為黃炎培、胡厥文、孫起孟,現任主席為成思危。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是主要由從事教育、文化、出版、科學和其他工作的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組成的政黨。民進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成立,創始人主要有馬敘倫、王紹鼇、許廣平、林漢達、徐伯昕、趙樸初、雷潔瓊等。

民進成立後,積極發揚民主精神,與中共團結合作,積極參加民主政治運動。民進曆屆主席是馬敘倫、葉聖陶、雷潔瓊等,現任主席為許嘉璐。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

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是以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