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8月,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等為繼續貫徹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上海創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農工黨的前身,當時被稱為第三黨。1935年11月,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1941年3月,該會參與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抗戰勝利後,積極參加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的鬥爭。1947年2月,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農工黨曆任領導是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彭澤民、季方、周穀城、盧嘉錫,現任中央主席為蔣正華。中國致公黨
中國致公黨簡稱“致公黨”。是以歸僑、僑眷的中上層人士為主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主要創始人為司徒美堂、陳其尤。
致公黨於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1949年9月,致公黨代表陳其尤、黃鼎臣等參加政協第一屆會議,參與製定《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後,致公黨的組織從海外轉移到國內。致公黨分別於1950年、1952年、1956年、1979年、1983年、1988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分別召開了第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曆任主席為陳其尤、黃鼎臣、董寅初;現任主席羅豪才。
致公黨的發展範圍是以歸僑、僑眷,以大中城市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為主。
九三學社
九三學社,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政黨。其前身為1944年許德珩等發起組織的“民主科學座談會”,後為紀念抗日戰爭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改名為九三學社,並於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九三學社曆任主席為許德珩、周培源,現任主席為吳階平。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是由台灣省人士組成的政治聯盟,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主要創始人為謝雪紅、楊克煌。
台灣“二·二八”起義失敗後,起義領導人陸續撤離台灣後聚集香港,於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召開台盟第一次代表會議,正式宣告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成立。謝雪紅、楊克煌、蘇新被推選為負責人。1949年9月,台盟代表謝雪紅、楊克煌、田富達等參加了政協第一屆會議,參與製定《共同綱領》。台盟分別於1979年、1983年、1987年、1992年、1997年召開了第二、三、四、五、六次全盟代表大會。
台盟曆任主席是謝雪紅、蔡嘯、蘇子蘅、蔡子民;現任中央名譽主席蔡子民,主席張克輝。
台盟中央1949年由香港遷到大陸後,初建於上海,1955年遷到北京。
台盟的組織發展以祖國大陸的台灣省籍的中上層人士為主。
台盟中央有內部雙月刊物《台盟》,並設有台海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的前身是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孫中山先生於1911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12年改組為國民黨,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係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1949年12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遷往台灣後,一直以“執政黨”身份掌控台灣政局。直到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中國國民黨現有黨員108萬人,是台灣組織人數最多的政黨。中國國民黨主席任期4年,目前由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另設數名副主席。
美國共和黨
共和黨是美國輪流執政的兩大政黨之一。共和黨的前身為1792年成立的民主共和黨,從民主共和黨中分裂出一派改稱輝格黨。1854年7月,輝格黨與北部民主黨以及其他反對奴隸製的派別聯合起來組建共和黨。共和黨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南方的奴隸製。
1860年11月,該黨領袖林肯當選為總統。重新執政的共和黨頒布了解放奴隸的宣言。並在南北戰爭中粉碎了南部奴隸主的叛亂,解放了廣大黑奴,維護了聯邦的統一。戰後,該黨連續執政24年,先後由約翰遜、格蘭特、海斯、加菲爾德、阿瑟出任總統。
1884年,民主黨終於在大選中擊敗共和黨,從此美國政壇開始了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的曆史。
美國民主黨
民主黨是美國輪流執政的兩大政黨之一,始建於1791年,其前身是傑克遜成立的民主共和黨,又稱反聯邦黨,在南北戰爭期間,該黨主張與南方農場主當局妥協,政治上主張分權,使地方上得到較多的利益,思想比較保守。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一樣沒有固定黨員,黨籍自由。黨員總數也取決於投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