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物
鳥類之最
最耐寒的鳥:北冰洋的“極地鵝”。它能在-118℃嚴寒下生活。
視力最好的鳥:金鷹。它在1900—2000米的高空飛行時,能準確地辨認地麵上的小兔、小雞等小動物。
飛得最遠的鳥:北極燕。它在南北兩極之間往返飛行,總行程4萬千米。相當於繞地球一圈。
最凶狠的鳥:南美洲的大兀鷹。它能戰勝雄獅,稱之為“鳥王”。一般體重15千克.體長1.2米,兩翅展開有3.6米。
世界上體形最大的鳥:非洲鴕鳥。
高達3米,體重達150千克。
飛得最快的鳥:樓燕。每小時飛行110—170千米。
飛得最高的鳥:尼羅河天鵝。能在17000米高空自由飛翔。
最大的鳥蛋:鴕鳥蛋。一隻重1.5千克。
翅膀最大的鳥:阿房鳥。兩翅展開4.5米。
最小的鳥:蜂鳥。它身體長約5厘米,體重僅2克左右,大小和蜜蜂差不多。
嘴最長的鳥:產於巴西的妥空鳥。
嘴長約1米。
候鳥遷徙
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候鳥要在繁殖區與越冬區之間作定時的遷徙。世界上有1/3以上的鳥,每年都需要遷徙。
候鳥的遷徙是遵循著一定路線的。這種路線基本上是不變的,即使有某種程度的變更,候鳥最終還是能夠飛到原來生活過的目的地,而且還會準確找到自己所築的老巢。
候鳥遷徙為什麼有如此精準的辦向感呢?原來世界上的候鳥,不管是白天飛行,還是夜間飛行,它們都有一種特殊的導航本領。科學家們經過反複的觀察與研究發現。在白天飛行的鳥,多數是根據太陽的方位、高度來定向的。在夜間飛行的鳥,是依靠星空來識別方向的。當星星從東轉向西的時候,鳥體內的生物鍾會幫助它保持原來的飛行方向。某些生物(包括鳥在內)腦部有一種十分完善的“微型計算機”,它能根據視覺和其他感覺信息算出目標所在的方向和最短的路程。
另外,候鳥也能利用地球磁力線來確定飛行的方向。而且許多鳥類對超聲波特別敏感。它們在高空飛行時,能聽到遠處的雷雨聲,甚至能聽到1000公裏外的波濤聲,這種特殊的本領也能有效地幫助他們,修正遷徙路線。
大雁“人”或“一”字形往南飛
大雁是冬候鳥,每到秋冬季節,就從它們的老家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隊地來到我國的南方度過漫長的冬天。
在長途旅行中,雁群的隊形組織得十分嚴密,它們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們一邊飛著,還不斷發出“嘎、嘎”的叫聲。
大雁發出“嘎、嘎”的叫聲是一種信息。那叫聲能起到互栩照順、呼喚、起飛和停歇等的信號作用。
大雁每小時能飛60—90千米。飛行速度很快,曝管如此,遷徙的時間仍需約一兩個月。在長途飛行中,除了扇動翅膀,也常利用空中上升的氣流滑翔,因為這樣可以節省體力。當前麵的雁鼓動翅尖發出微弱的上升氣流,後麵的雁就利用這股氣流的衝力,在高空中滑翔,這樣一隻跟著一隻,就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隊伍了。
魚下沉和上浮
為什麼魚能在水中自由升降呢?它們靠什麼器官控製這種活動呢?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絕大部分的魚的魚腹內有一個充滿氣的銀白色的囊袋,這就是魚鰾,它就是控製魚的上浮或下沉的器官。魚鰾一般有前後兩室,室內充滿氣體。鰾內有氣體部分是通過和食管相通小管吸入的;也有一部分是從鰾壁上的毛細血管內的m中滲透出來的。鰾的前後兩室相通,前室收縮時,氣體被壓入後室。魚的尾部就向上抬,頭部向下沉,借著鰭的擺動,魚就下沉到水下層;如果後室收縮,氣體被壓人前室,魚的尾部下沉,頭部抬起,借著鰭的擺動,魚就向上浮起。
當然,也有些魚沒有鰾。
鯊魚是無鰾的。有的鯊魚靠肝中一些物質的增加或減少來控製沉浮,還有的鯊魚是通過吞入空氣的多寡來控製沉浮。還有些深水魚也是無鰾的,它們主要靠脂肪來保持浮力。
飛蛾撲燈
大家都知道飛蛾特別喜歡光亮,“飛蛾撲燈”說的正是飛蛾的趨光性。這是什麼原因呢?
科學家們發現飛蛾在夜間飛行活動時,是依靠月光來判定方向的。它總是使月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它的眼裏。當它繞過障礙物轉彎以後,隻要再轉一個彎,月光從原先的方向射來,它也就找到了方向。在沒有月亮的時候,飛蛾看到燈光時,誤認為這是“月光”來辨別方向。由於燈光離飛蛾很近,飛蛾為了使自己同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就會不停地繞著燈光打轉轉,直到最後筋疲力盡地死去。
蜜蜂蜇人後會死去
蜜蜂會蜇人,很多人都怕蜜蜂。但是蜜蜂蜇人之後,它自己也要死去。
蜜蜂是用其腹部末端的蜇刺蜇人的。蜇刺是工蜂的產卵器演變而來。
工蜂的背產卵瓣、腹產卵瓣和內產卵瓣轉化形成蜇刺;其產卵瓣上具有一些小倒鉤。蜇針後麵與毒腺、堿腺以及內髒器官相接。當蜇刺蜇人人體再想拔出時,由於倒鉤牢固地鉤在人的皮膚上,與蜇刺相連的一部分內髒也被帶出,留在了人的身上。這樣,蜜蜂自然也就無法活了。因此,蜜蜂是不會輕易蜇人的。但是當你招惹了它,它照樣會毫不客氣地舍命攻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