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天文曆史(2)(3 / 3)

“夏滿芒夏”指立夏、小滿、芒種、夏至;“暑相連”即小暑和大暑。“秋處露秋”指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霜降”即寒露、霜降。“冬雪雪冬”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大寒”即小寒、大寒。

十二時辰小常識

子時:夜半十一時至翌晨一時,古時尚有午夜、子夜、夜分、宵分、未分、未且、未央等別稱。

醜時:晨一時至三時,又稱雞嗚。

寅時:三至五時,別稱騎旦、平明、平旦。

卯時:五時至七時,為古時官署開始辦公時間,故又稱點卯。因是時正值朝暝冉冉東,故又謂之日出。

辰時:七時至九時,別稱食時。

巳時:九時至十一時,巳時又稱“隅中”。

午時:十一時至十三時,別稱日中,而正午十二時又有平午、平晝、亭午等別稱。

未時:十三時至十五時,此時太陽蹉跌而下,開始偏西,故又謂之日側、日映。

申時:十五時至十七時,別稱哺時、日哺。

酉時:十七時至十九時,別稱黃昏。

戌時:十九時至二十一時。

亥時:二十一時至二十三時,此時正是夜闌人靜之夕,故又稱人定。亥時又稱夤夜。

星期與禮拜

星期是一種計時方式,它與年、月日計時方式一樣,是人類經濟生活發展所需要的產物,一星期為七天的記日法來自古羅馬,它是根據日相變化而定的,從朔日至上弦、望、下弦,正好是七天。我國和古埃及最早用的是十天記日法。公元四世紀,七天記日法傳入我國,它和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對應起來,被稱為“星期”。日本的星期,到現在還保留著七星對應,就是從我國傳去的。

至於禮拜,最初隻是一種宗教儀式。基督教把星期日定為“禮拜日”,一一星期就相應為一個“禮拜”。這種稱呼,是隨著近代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傳人我國的,它是傳教士留下的“遺跡”。

伏日

有兩個意思,一指三伏,是伏天的總稱。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一句中的第七日)起為初伏,第四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起為末伏。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三伏總稱“大伏天”。

三九

從冬至次日起,每九天為一九.至九九共八十一天,稱數九寒天。冬至後第三個九稱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農政全書·農事占候》:“諺雲: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黃景仁《如夢令·曉遇》:“寒否寒否,剛是昨宵三九。”趣談二月

遠在公元前46年,羅馬帝國皇帝儒略·愷撒,在埃及天文學家索西根尼的幫助下製定了曆法。規定一年為12個月,逢單的叫大月為31天,逢雙的叫小月為30天。但這樣一來,一年的天數就成366天了,比地球繞太陽一周多了一天。

究竟在哪個月減一天呢?後來羅馬人認為二月是個不吉利的月份,因為羅馬帝國當時總在二月判處死刑,所以羅馬人都不願使二月過的太長.於是就把二月減去一天,變成29天。

後來儒略·愷撒死後,他的養子奧古斯都繼承皇位,宣布把他的出生月八月命名為奧古斯都月,而八月是30天,雙數在當時又被視為不吉利,於是又從十月抽出一天加到八月裏,從此八月和八月以後的雙月,就成了大月,變成31天了。八月以後的單月改為小月為30天,這樣,二月就隻有28天了。

時刻更鼓點

時、刻、更、鼓、點,都是我國古代計時單位。

時:即時辰。古代一晝夜分為12時辰:子時,從夜間11點起算,到淩晨l點。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依次類推。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共100刻,一刻合現在14分24秒,因此“頃刻”指很短的時間。

更: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從晚上7點開始起更,一更約兩小時,三更就是半夜11點至1點。

鼓:古代夜間擊鼓報更,所以用鼓作更的代稱。四鼓相當於一時至三時。

點:古人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現在24分鍾。三更四點就是半夜12時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