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天文曆史(2)(2 / 3)

這樣三年就要短30多天,為了適應氣候冷熱的周期,就要增添一個月。這個額外增加的月就叫閏月。有閏月的陰曆年是383天或384天,如乙未年(公元1955年)就是384天(7個大月,6個小月),丁酉年(公元1957年)是385天(6個大月,7個小月)。

又因為陰曆每三年比回歸年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個閏月隻是增添了29天或30天,仍短3天左右,為此,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采用了“19年7閏”的方法,就是每19年中,有7個閏月。如此一一來,19個陰曆年和19個陽曆年之間相差2個小時。

古時用的是純粹的陰曆,把一個月分成上、中、下三旬,每旬10天,以lO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10天的名稱。但是小月隻有29天,下旬是9天,所以壬是小月的最後一天,下月第一天依然從甲開始。現在我們繼續延用旬這個名稱,把一個月的前10天稱為上旬,當中10天稱為中旬,21日到月底稱作下旬。

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紀年是國際公用的紀年體係,以傳說中的耶穌基督誕生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從公元6世紀到10世紀,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通用的紀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紀元”。後來被世界多數國家所公用,於是就改稱“公元”,常用A.D(Anno Domini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在曆史書上。耶穌誕生前的年代被稱為“公元前”,常用B.C.(Before Christ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耶穌誕生那年以後的年代是“公元後”,簡稱“公元”。公元元年相當於我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

“世紀”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100年。也是從耶穌誕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為一世紀,101年到200年為2世紀,201年到300年為3世紀。以此類推,2001年是21世紀的第1年。

“年代”是指一個世紀中的某一個10年。如說19世紀70年代,就是指從1870年開始的那10年。

北京時問

“北京時間”是我國的標準時間。

每天,收音機裏、電視屏幕上向全國提供的就是“北京時間”。但是,你可知道,“北京時間”是從哪裏發出來的?

地球上不同地點的人,看到太陽通過天體子午線的時刻(即正午12時)是不一樣的,為了統一,天文學家規定東西兩地相隔經度15度,時間就差1小時,地球自轉一周為360度,一天分成24小時,所以地球1小時就等於自轉15度,國際上把全球分為24個“時區”,我國使用的東經120度的標準時間,屬於東區,“北京時間”就是東11區的時間。

“北京時間”的發布地點不在北京,而是在遠離北京的陝西省西安東郊的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我國唯一的“標準時間授時中心”。

標準時間

標準時間就是格林尼治時間。

1858年11月24日,英國多塞特郡的時鍾指在上午10時6分,該郡一位法官判決一名土地訴訟的人敗訴,因為在上午10點鍾開庭時,他沒有準時到庭。兩分鍾後,那人到庭。他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鄉肯柏蘭郡喀束耳鎮火車站的時鍾,他是準時到達的。因此該案必須重審。火車站與法庭出現的時間差異,促進了英國進行統一時間的工作。但直到1880年,英國國會才決定以格林尼治時間為全國的標準時間。

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子午線會議決定,采取以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埃裏中星儀所在的子午線作為世界“時區”的起點,其他地區以此類推。從而達到全世界時問的統一、便利了世界人民的交往。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驚春”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穀天”指清明、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