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天文曆史(2)(1 / 3)

萬年曆

相傳,商朝時,有個叫萬年的青年。他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想把節令定準,但始終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有一次,他受樹影移動的啟發,設計出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計算出一天的時間。又一次,他受山崖滴泉的啟發,製作出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於是他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商王祖乙,講清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把萬年留下,希望他能創建曆法,為天下百姓造福。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製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國王為紀念萬年的功績,就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

幹支紀年

幹,即天幹,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有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天幹地支按順序相配,可以配成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共六十個幹支數,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周而複始,用來表示時間順序。幹就是樹幹,支就是枝葉,我國古人以為天主宰一切,地從屬於天,於是,天和幹相聯就叫做天幹,地和支相聯就叫做地支,兩者結合就成為一個整體。早在殷商時期,古人就用幹支來紀日,後來又用來紀年、紀月。蘇軾《石鍾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醜,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袁宏道《滿井遊記》:“己亥之二月也。”古人也用十二地支紀時。漢朝太初年間始分一日為十二時,並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如子夜是半夜零點到兩點,醜時是兩點到四點等。袁枚,《祭妹文》:“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十二時也有用專門的稱呼表示的,即夜半、雞嗚、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孔雀東南飛》:“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這裏人定即是亥時,相當於現在的夜裏九點到十一點。古人還把一夜分五更,也稱五鼓。林覺民《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古時計時用“壺漏”,報時用“時牌”,所以也常用“時牌”說明時問。

十二生肖紀年

給十二地支配上相應的十二獸名,以十二年為一循環的紀年方法。

其相配情況是:子配鼠,醜配牛,寅配虎,卯配兔,辰配龍,巳配蛇,午配馬,未配羊,申配猴,酉配雞,戍配狗,亥配豬。將十二生肖和年號結合起來,就可查出準確的年份。如“泰山嶽廟聖旨碑”題:“泰定鼠兒年一卜月:二十三日”,“鼠兒年”即子年,“泰定”為元泰定帝的年號。查曆代紀年表,泰定子年為泰定元年,即公無1324年。

後來以為人生於某年就肖某物。因此“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

公曆月份大小的簡便記法

月份大小難記憶,有一種可以簡單地辨別月份大小的方法:一手握成拳頭,除拇指外,另外四個指頭的關節,在靠近手背的地方,形成四個凸起和三個凹窩,用凸起的代表大月。

用凹窩代表小月,從凸起處開始數;1月大,2月小,3月大,4月小,5月大,

6月小,7月大,這時數到最後一個凸j起了,繼續折回去:8月大,9月小,10月大,11月小,12月大。

正月

在我國曆朝曆代,以哪個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是各不相同的。夏朝以一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稱改正的第一個月為“正月”。

一年的第一個月,為什麼叫做正月呢?據春秋時期《春王正月》上說:“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稱正也。”意思是:卉代帝王,I接受百官朝拜的時問是每年的頭一個月,為了表示莊重,就把新年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

到了秦朝,困秦始皇名贏政,為了避諱,規定把正字讀“征”。因此正(征)月的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閏月

氣候由冷到熱,再由熱到冷,這個周期就是一個回歸年。在這個回歸年內,月亮的圓缺變化會發生12次。所以。陰曆的一年分成12個月,共有354天或355天。例如丙申年(公元1956年)就是354天(6個大月.6個小月),戊戌年(公元1958年)是355天(7個大月,5個小月)。陰曆一年是354天的時候,比回歸年短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時候,比回歸年短10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