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文
八大行星
太陽係八大行星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日食和月食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圍繞著地球旋轉;同時,地球又帶著月球繞太陽旋轉。日食和月食就是由於這兩種運動所產生的結果。當月球轉到了地球和太陽的中間,這三個天體處在一條直線或近於一條直線的情況下,月球擋住了太陽,就發生了日食。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麵時,這三個天體處在一條直線或近於一一條直線的情況下,地球擋住了太陽,就發生了月食。
因觀測者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情況也不同:日食有全食、環食和偏食;月食有全食和偏食。
地球的重量
據測定和計算,地球“扁圓”體的平均直徑是12742.220千米;質量約為60萬×1018噸。
地球的質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每天都在不斷的變化中,既有增加,又有減少。增加的重量來自宇宙中的隕石和宇宙塵,地球每天接收的隕石有十幾噸重,一般的隕石都比較稀少。而宇宙塵是平均降落地麵的,每平方千米隻有2克,所以人們很難覺察到。
地球的重量也在不斷地減少。地球的水蒸發大氣層中,在紫外線的作用下,高空中的水分子不斷被分解成氫分了和氧分子。比重很輕的氫分子容易脫離地球的吸引,離開大氣層,地球也因每天失去1000多噸氫。
太陽的壽命
現代科學證明,太陽的年齡已有45億歲,太陽將由紅星球變為藍星球,再變為白星球,最後變成黑星球,經曆紅太陽、藍太陽、白太陽、黑太陽幾個階段之後,太陽就會壽終正寢。
過去的45億年加上未來的55億年,太陽的壽命應該是100億年。
恒星的形成
早在17世紀時,牛頓就提出太陽和恒星是由散布在宇宙中的彌漫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的。後來在幾代天文學家的努力下,這一設想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越來越成熟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星雲假說。這種學說認為,星際空間存在著許多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分子雲。這種氣體雲中密度較高的部分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會變得更密一些,溫度隨之升高,引力又進一步增強,從而促使物質聚集得更快,溫度也上升得更快。當中心溫度上升到1000萬度時,就會引起熱核反應,於是一顆新的恒星誕生了。它先是輻射我們看不見的無線電波,當表麵溫度上升到三四千度時,同時輻射紅外光,以後,隨著表麵溫度不斷升高而變得越來越亮。天文學家認為,恒星的質量範圍在0.1—100個太陽質量,更小的質量難以觸發核反應,而更大的質量會由於產生的輻射壓力太大而瓦解。1980年代,紅外天文衛星透過塵埃雲,發現了幾百顆正在形成中的恒星。不久前,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巨蛇座裏的一個氣體雲——M16的照片,更是對星雲假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蔚藍色天空的形成
太陽輻射的電磁波中,43%是人眼能夠看見的可見光。它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這7種色光混合成的白光,其中,紅色光的波長最長,依次為橙、黃、綠、青、藍、紫,紫色光的波長最短。
太陽光穿過大氣層時,它會被大氣分子散射。波長較長的光能夠較多地繞過大氣分子達到地麵,紫藍色光的波長較短,就會較多地被大氣分子所阻擋而在天空產生散射。人的眼睛對藍色光的敏感度要比紫色光強,再加上陽光中藍色光原本就比紫色光要多。因此,人們看到的地球天空便呈現出蔚藍色了。
哈雷彗星
我國是發現哈雷彗星最早的國家。據《淮南子·兵略訓》記載,公元前1057年,武王伐紂時有“彗星出”;之後,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七月,有星孛於北鬥”;再後,《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厲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彗星見”。但是這些記錄都沒有得到世界公認。被地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觀測記載是由《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中“彗星光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這比外國最早的記錄早228年。從公元前240年到公元1910年的2000多年問,哈雷彗星共出現過29次,每一次我國都有詳細記錄。這些資料對研究哈雷彗星價值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