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天文曆史(1)(3 / 3)

阿裏斯塔恰斯(約公元前200年):希臘人,日心說的提倡者。

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即“地動說”)的創立人。

伽利略(1564—1642年):意大利科學家,於1609年製造一架望遠鏡,成為第一個使用這種儀器的偉大天文觀察家。

第穀·布拉赫(1546—1601):丹麥人,傑出的天文觀察家。

開普勒(1571—1630):法國人,第穀·布拉赫的助手,發現了行星運動定律,其中第一條定律指出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

哈雷(1656—1742):曾任第二任英國皇家天文台台長,以研究彗星而著名,他指出哈雷彗星以前曾按一定時間間隔規律出現過許多次。

牛頓(1642~1727):傑出的英國科學家和數學家,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解釋為什麼天體會運動,並計算出它們的軌道。

愛因斯坦(1879—1955):美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的相對論使許多天文學概念產生了變化。

洛厄爾(1885—1916):美國人。

預傳太陽係存在著第九顆行星——冥王星。

哈勃(1899—1953):美國人,研究銀河係外宇宙空間的先驅。

二、曆法、時令

陰曆

陰曆又叫“太陰曆”,是根據月亮網缺變化的周期製定的曆法。月相變化的周期是一個朔望月,1朔望月等於29.5306平太陽日(29日12時44分2.8秒)。朔望月長於29天,短於30天。為了使每一個曆月盡可能地接近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中包含6個大月,6個小月,全年共354天。

但12個朔望月總長是354.3671天。

為了使平均曆年在第12個月末增加一天,一年共355天,稱為閏年。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我國已經創造了陰曆曆法。陰曆年的長短隻是曆月的整倍數,與回歸年無關。月份與四季變化無關,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如今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仍在使用陰曆,其他國家一般很少采用了。

農曆

農曆是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的特點是既考慮到平均曆月等於朔望月,又考慮到平均曆年等於回歸年,既重視月相盈虧的變化,又照顧寒暑節氣。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曆、夏曆,俗稱“陰曆”。

陽曆

陽曆又稱“太陽曆”,它是以回歸年作為曆法的基礎的,也就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所形成的四季變化周期而編製的。由於回歸年的長度等於365.2422平太陽日(365日5時48分45.6秒),它不是整日數。所以,陽曆取365天為通常的一年,即平年。

為了消除它和實際回歸年的差距,陽曆用置閏的辦法在400年裏增加97天。這樣,在400年裏,每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425天,與實際長度相差極小,要經過3000餘年才差一天。置閏的方法是公曆年份能被4除盡的為閏年,這一年增加一天成為366天。增加的一天放在2月底,即平年的2月為28天,閏年的2月有29天。

“黃曆”和“皇曆”

西漢以前,我國使用的六種古曆法是: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和魯曆,傳說以黃帝時創造的曆法為最古。黃曆就是黃帝曆的簡稱,所以人們習慣把曆書稱為黃曆。後來的黃曆,摻雜了許多宣揚吉凶忌諱的內容,迷信色彩很濃,黃曆成了舊曆書的代名。

曆代皇帝都很重視曆法。9世紀初的唐皇朝曾下令,曆書必須經皇帝親自審定後才能頒布.並且規定了隻許官方印,不準私人印。從此,曆書就成了“皇曆”。

“皇曆”中所記的曆法,一般是以一年為限,第二年變更,如果拿起去年的皇曆查看今年的曆法,就一定是錯誤的,因此“老皇曆”就有因循守舊、不思變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