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天文曆史(1)(2 / 3)

後來英國著名天文學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二任台長哈雷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研究出1531年被阿皮亞尼斯發現的彗星,1607年由開普勒發現的彗星和他本人在1682年所觀測到的是同一顆彗星,它的運行回歸周期為76年,並預言它將於1758年底或1759年初回歸。後來這顆彗星果然於1759年重視,這一發現舉世震驚。人們為了紀念哈雷的功績,就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黑洞

黑洞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物理概念,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一種天體。它不向外界發射或反射光線或其他形式的電磁波,而且它總是從外麵吸進東西,但從不“吐”出來,是個地地道道的無底洞。

黑洞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世界,被黑洞吸進的物質會以光速墜向黑洞中心,這時除質量、角動量和電荷被“沒收”成為黑洞的整體屬性之外,其他所有特性,如半徑、密度、溫度、化學成分、磁場等全被黑洞吞沒了。天文學上稱這一性質為黑洞的“無毛定理”。

黑洞究竟從何而來呢?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一種是大質量恒星在其晚年耗盡核燃料後,星體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縮成小質量黑洞;另一種是星係或球狀星團的中心部分由於恒星密集,星體之間相互作用,導致大質量天體坍縮後形成大質量黑洞;再有一種,就是按照大爆炸宇宙模型,大爆炸把一些物質擠壓得極其緊密,形成質量與小行星相仿的“原生黑洞”。

第五空間

人們通常把陸地稱為第一空間,海洋稱為第二空間,高空稱為第三空間,宇宙空間稱為第四空間。近幾年來,西方航空界把300米以下的空間稱為“第五空間”。

第五空間地形複雜,地物阻隔,雷達發現角的可控度十分有限。因此,第五空間對於雷達,是一個未攻破的極地和“盲區”。第五空間又是現代製導式武器的“死角”。現代最先進的防空導彈,對付中、高空目標命中精度相當高,但對低空目標卻難以捕捉和追蹤。精確製導武器對超低空目標,因距離太近,預期時間沒有充分保證,被視為防禦的“死角”,很難發揮作用。

古代天文學

世界上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記錄出現在中國的《書經》。

公元前12世紀,中國殷末周初采用28宿劃分區。

中國《詩經·小雅》。中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記錄。

公元前約700年,中國甲骨文(河南安陽出土)上有觀察彗星的記載。

公元前7世紀,中國用土圭測定冬至和夏至,劃分四季。

公元前611年,中國有彗星的最早記錄,這個彗星即後來命名的哈雷彗星。

天文小常識

地球自轉一周為23小時56分4秒。

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49600000千米。

地球的近日點為147100000千米,地球的遠日點為152100000千米。

地球與月亮的平均距離為384400千米。

月亮平均半徑是1737千米,相當於太陽半徑的1/400。

月亮的體積約是地球體積的1/49,質量是地球質量的1/81。

月麵最高氣溫高達127℃,而最低氣溫低到-183℃。

地球與月亮大約同時期形成,約為46億年。

太陽半徑約為70萬千米,太陽的體積比地球體積大130萬倍。

世界著名的天文學家

喜帕恰斯(約公元前100年):希臘人,古代最偉大的天文學家。

托勒密(約公元100年):希臘人,在他著名的天文專著《大綜合論》中,論述了喜帕恰斯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