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老人
唐朝時候,有一個名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裏。一天晚上,韋固正在街上閑逛,忽然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裏翻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而他身邊則放著一個裝滿了紅色繩子的大布袋。韋固很好奇的過去問他說:“老伯伯,請問你在看的是什麼書呀!”那老人回答說:“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韋同聽了以後更加感興趣,就再問說:“那你袋子裏的紅繩子,又是做什麼用的呢?”老人微笑著說:“這些紅繩是用來係夫妻的腳的,不管男女雙方是仇人或距離很遠,我隻要用這些紅繩係在他們的腳上.他們就一定會和好,並且結成夫妻。”韋固聽了,並不十分相信,以為老人是和他說著玩的,但是他對這古怪的老人,仍舊充滿了好奇,想再問一些問題,老人已經站起來,帶著他的書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韋固也就跟著他走。到了米市,他們看見一個盲婦抱著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迎麵走過來,老人便對韋固說:“這盲婦手裏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將來的妻子。”韋固聽了以後很生氣,以為老人故意開他玩笑,便命令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殺掉,看她將來還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後,就跑掉了。當韋固再要去找那老人算賬時,卻已經不見他的蹤影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十四年過去了,這時韋固已經找到滿意的對象,即將結婚。對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漂亮,隻是眉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得非常奇怪,於是便問他的嶽父說:“為什麼他的眉間有疤痕呢?”相州刺史聽了以後便說:“說來令人氣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陳氏抱著他從米市走過,有一個狂徒,竟然無緣無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沒有生命危險,隻留下這道傷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韋固聽了,大吃一驚,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浮現在他的腦海裏。他想:難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殺的小女孩?於是便很緊張的追問說:“那保姆是不是一個失明的盲婦?”王泰看到女婿的臉色有變,且問得蹊蹺,便反問他說:“不錯,是個盲婦,可是,你怎麼會知道呢?”韋固證實了這件事的時候,真是驚訝極了,一時間答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就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盤說出。王泰聽了,也感到驚訝不已。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
並非開玩笑,他們的嫻緣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婦二人更加珍惜這段婚姻,過著恩愛的生活。不久這件事傳到宋城,當地的人為了紀念月下老人的出現,便把南店改為“訂婚店”。
由於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堅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係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後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
送子觀音
佛教傳人中國後,佛和菩薩的形象逐漸為國人所熟悉和接受。而“送子觀音”的形象,卻是中國佛教所創造的,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法華經》中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這就是民間“送子觀音”的由來。
媽祖
中國民間信仰諸神之一。又被稱為天妃,天後。據傳媽祖原名林默,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嶼,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媽祖周歲時,見諸神像,就“手作欲拜狀”,5歲能誦讀《觀音經》,11歲時“能婆娑按節樂神”。林默長大後,能“通悟秘法,預知休咎;鄉民以病告,輒愈”,並誓不嫁人。她以拯危救難為樂,經常在海上巡遊,多次救護遇難漁民及商人,被人們尊稱為神女、龍女。民間還傳說神女還有防禦水旱疫癘之災等“法力”,每有祈禱,無不應驗。後來,媽祖的影響愈來愈大,祠廟香火由莆田地區,向南向北,逐漸擴展到廣大沿海區域,成為海上女神,受到人民群眾,尤其是漁民船戶的虔誠崇拜。神女的“靈跡”得到從宋至清曆代帝王的褒獎,清代時,台灣媽祖信仰日漸隆盛,媽祖廟也由10多座發展到220座,遍及全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