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物女神”的花冠之所以用蓬子菜花來編織,也是有原因的。據說,在一個春末夏初的夜晚,蓬子菜花競相開放,滿山遍野布滿黃燦燦的花朵。
當年的小麥獲得大豐收。因此,羅馬尼亞人便視蓬子菜花為穀物女神色列斯的化身。
每年,當蓬子菜花盛開之時,人們便爭相采摘,將其編成花環作為吉祥物掛在大門前,或者掛在果樹上。有的地方甚至將花環拋到房頂。如果花環不滾落下來,就預兆全家平安無事,出嫁的姑娘將美滿幸福。
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國古代大名鼎鼎的神靈,大約在戰國時興起,形象從最初的半人半獸到白發蒼蒼、長生不死的老嫗,再到30來歲的年輕婦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信仰也逐漸改變。玉皇大帝信仰興起後,人們又把西王母與之相匹配,稱為王母娘娘。在道教典籍、神怪小說、民間故事中,王母娘娘一直都是一位地位尊崇的女神。
太歲
太歲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中有名的凶神。人們對太歲的信仰與歲星不無關係。由於歲星是天上的星體,人們假想出地下的一個神,與天上的歲星做相對的運動。於是,為了方便記時,從西漢時,人們便創造了太歲。俗語:“不得在太歲頭上動土!”就是因為人們認為太歲每年所行經的方位,與動土興造、遷徙、嫁娶的禁忌有關。太歲的職責,除去土木工程的方位禁忌之外,人們最主要還是把他尊奉為“主宰一歲之尊神”,常把他與月將、日值神並祭。
雷公
雷公的信仰最遲始於漢代,最初的形象是一個帶神性的大力士,也有說是星神的。後來民間所流傳的雷公,大多為獸形或半獸形,流傳較廣的說法是像猴,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常被人稱為“雷公臉”。人們陸續給雷公加上了許多其他的社會職能,認為他能代天執行刑罰,擊殺有罪過的人,還堅信他有辨別善惡的能力,希望他能主持人間正義。所以在中國民間,雷公並不是一個十分可怕的形象。
壽星
壽星,也就是南極老人星,自秦漢時代就已經被立祠祭祀了。他起初被奉為掌管國運長短之神,以後又被看成主宰人間壽天之神。久而久之,人們又把祭祀老人星與敬老活動結合起來。民間流行的壽星形象,均為和藹可親白發老翁,拄一彎彎曲曲的長拐杖,高腦門,頭特長。這種白發老翁的形象,顯然是作為長壽者的具體表現而被人們想象出來的。
文曲星和武曲星
文曲星和武曲星,是被民間廣泛信仰的掌握功名的星神。文曲星即文昌星,武曲星則是從文曲星推衍出來的。民間通常都會把現實生活中的名士和武將,同這兩個星神聯係在一起,例如《儒林外史》中範進的老嶽父稱中舉的士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八仙
八仙是道教中8位神仙的合稱,其故事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尤其是八仙過海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通常所傳八仙,指李鐵拐(鐵拐李)、鍾離權(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8人。這8人的形象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胖有瘦,有醜有俊,有富貴有貧賤,還各有不同的打扮,不同的本領。
顯然,道教在塑造本教人物的偶像時,是充分考慮了老百姓的欣賞趣味的。
因而八仙在民間的影響遠遠超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其他“高級”神。
龍王
龍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所幻想出來的動物神,在神話傳說中屬於象征祥瑞的“四靈”(龍、鳳、麟、龜)之一。他被賦予降雨的神性。又化身為天子,所以後來又成為古代帝王的象征,認為曆代帝王皆為龍種,故有“真龍天子”的說法流傳於世。龍王信仰遍及各地,由原來的動物神而漸漸地人格化了。凡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池沼,莫不駐有龍王,掌管著該地的水旱豐歉。隨著龍王廟的四處興建,龍王成了我國一位普受崇祀的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