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醫藥衛生(10)(3 / 3)

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上官大夫靳尚不斷在楚王麵前詆毀屈原使楚王漸漸疏遠了屈原。

後來,楚懷王將屈原逐出郢都。屈原在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事情,萬念俱灰,投入了滾滾的淚羅江,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聞訊後,人們紛紛來到汨羅江,奮力打撈他的屍體,並拿出粽子投入江中,據說是為了黏住魚嘴,使魚不吃屈原的屍體。

後來,楚國人民每年在屈原投江這天,都到江上劃龍舟,往江裏投粽子,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的習俗,並流傳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等地。

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又一大傳統節日,每到這天,人們都要賞月、吃月餅,祝福團圓。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但它不是指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定位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日。

唐初,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宋朝時,中秋節已經盛行,至明清時,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重陽節

我國古代把九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

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

相傳,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汝商縣一個叫桓景的人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勝瘟魔,為民除害。九月九那天,桓景將妻子兒女、鄉親父老轉移到附近的一座山上,隻身帶青龍劍殺死瘟魔。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流傳至今。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元旦

現代意義的“元旦”,是指陽曆新年的第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是個會意字,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即早晨的意思。因此。“元旦”即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

我國曆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

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統一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恢複夏曆,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相繼未改。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為了“順農時”、“便統計”,定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一直沿用下來。

國際植樹節

我國最早在1915年規定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1929年又把植樹節改為每年的3月12日。這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植樹造林十分重視,於1979年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

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規定每人每年植樹3—5棵。

國外也有植樹節:古代猶太人把每年1月份後半月的一天作為植樹節;美國規定每年4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為全國性的植樹節,日本則把每年4月份的1至7日稱為“綠化周”;有些國家和地區還規定凡婚嫁或生了小孩,都要植樹,稱為“新婚林”、“添口林”等等。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四五十個國家規定了植樹節。“五一”國際勞動節

5月1日,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國勞動人民團結戰鬥的節日。簡稱“五一節”或“勞動節”。

19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16個小時。1884年,美國和加拿大的8個工人團體在美國芝加哥開會,決定1886年5月1日舉行大罷工,以爭取實現工作、教育、休息各八小時的“三八製”。5月1日那天,美國芝加哥等地近50萬工人舉行了罷工和示威遊行。由於堅持鬥爭,這次示威遊行取得了勝利,爭取了八個小時工作製的權利。

為了紀念美國工人這次罷工,顯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起來的偉大力量,1889年在恩格斯領導下召開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決定以象征工人階級團結、鬥爭和勝利的5月

1日,為國際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響應。從此,5月1日就成為世界工人階級的偉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