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一種說是:過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穀收登的意思。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農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為“年日”,每逢這一天,到處鑼鼓喧天,喜氣洋洋。
《穀粱傳》說:“五穀大熟為大年”;《爾雅·釋天》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原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人們為慶賀豐收,迎接新一年的生產,就在立春前後的正月初一這一天,歡聚慶祝,一起過年。
關於過年,民間還有另外的說法,也很有趣: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凶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走村串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
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年”又竄到另一個村莊,迎頭看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
後來,“年”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隻見裏麵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隻好夾著尾巴溜了。
由此,人們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了對付它的方法,最後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除夕
除夕就是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又稱除夜,是我國古老而隆重的節日。它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癘之鬼”。
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除夕有很多有趣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我國還有除夕全家聚餐吃年飯的習俗,這頓年飯,雞、鴨、肉、魚,樣樣具備。人們歡聚一堂回顧舊歲、祝福新的一年。
元宵節
我國農曆正月十五夜,是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元宵節的來曆,據說與漢朝時期的漢文帝有關。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呂後病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
此事傳至劉氏宗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等,一起設計剪除了呂祿,“諸呂之亂”在正月十五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為紀念平息“諸呂之亂”,每年正月十五夜,他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
“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正月又叫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祭祀節。其實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也有的說是前兩天),隻是由於時間相近,人們便習慣地把兩個節日當作一個節日。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未繼位之前,遭遇晉獻公的迫殺,被迫流亡國外。介之推與狐偃、趙衰等一批老臣.與重耳患難與共,吃盡了苦頭。
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餓。跟隨他的大臣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
此時,介之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當重耳得知肉的來曆後,不禁流下了眼淚。
19年後,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也就是著名的五霸之一晉文公。
他重賞了有功之臣,唯獨忘了介之推。很多人為介之推鳴不平,然而介之推卻不申辯,背著老娘隱居深山。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便派人四處尋找介之推母子。打聽了很久,聽說在綿山一帶隱居,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用火燒綿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到介之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發現介之推與母親緊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
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便下令厚葬介之推,並將此山易名為介山。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煙火,吃三天寒食。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後來,發展為追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風俗節日。
端午節
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節之一。因“午”與“五”通,端午節又名端五、午陽、午日、重午、重五、地臘、中天等。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吃粽子表示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