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醫藥衛生(10)(1 / 3)

基督教各教派共同遵守的第二大聖節。據《福音書》記載,耶穌為救贖世人在十字架上受難後的第三天複活,這一天是猶太教“七日的第一日”,即安息日後的第一日。基督徒把這一天定為“主日”,在“主日”舉行禮拜,逐漸取代了安息日。公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主日(3月21日—4月25日之間)為複活節,如果春分後第一次月圓恰好是主日,則複活節順延一周。所以,複活節的準確日期要每年推算一次,不像聖誕節那樣是確定不變的。推算複活節日期非常重要,這天因為很多基督教節期是根據複活節日期為標準來推算的。基督徒要在複活節舉行隆重的禮拜或彌撒來慶祝耶穌複活。

複活節早晨信徒們見麵第一句話就是彼此報告:“主複活了!”日出時,信徒們聚集在一起麵向太陽高唱複活節讚美詩,另外還要在樹叢或草叢中尋找象征生命、幸運的複活節彩蛋。

感恩節

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17世紀初,英國的一批清教徒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往荷蘭,後又於1620年11月21日到達了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

這批英國移民們初到普利茅斯,就遇上寒冬,傳染病流行奪走了過半數人的生命。第二年春天,普利茅斯來了一位附近村落的印第安人,教移民們捕魚、狩獵,種南瓜、玉米、筍瓜、蠶豆和飼養火雞等。這一年,移民種的莊稼獲得了豐收,移民懷著愉悅感恩的心情,特地在11月底的一天,大辦筵席,邀請印第安人一起共同慶祝豐收的成果。這一天除了相互歡宴外,還舉行多種活動,如摔跤、賽跑、唱歌和跳舞等,搞得喜氣洋洋。從此以後,這個習俗在普利茅斯流傳下來,並逐漸推廣到美國各地和北美一些國家。當時的一些食物,如烤火雞、南瓜派、玉米麵包等食品,也逐漸成為節日的傳統菜肴。

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宣布每年的11月26日為美國的感恩節,然而在1863年,林肯總統又把感恩節定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二戰”期間,羅斯福總統與有些州的州長在感恩節的日期上發生爭執。最後,經過國會討論,1941年以法令的形式確定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一直沿用至今。

母親節

母親節創立人是安娜·賈維斯。據說,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安娜·賈維斯的母親,當時是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學校的總監,並兼職在教堂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當講述到在戰役中英雄捐軀的故事時,她不禁感慨萬分,認為應該給予失去兒子的母親們一種慰藉,一個紀念日。同時也衷心希望有人會創立一個母親節來讚揚全世界的母親,她的想法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

安娜·賈維斯的母親死後,她繼承了母親所遺留給她的一筆龐大的財產,她為母親的離去感到難過。為此她向社會發出呼籲,結果她獲得各方麵熱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應,並紛紛邀請她前往演講。至1914年,美國參眾兩議院終於通過決議案,將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在她的努力推動下,一共有43個國家公認這一偉大的母親節。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節日了,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想起辛勤操勞、哺育兒女的母親並為母親做點什麼。

父親節

美國人多德夫人早年喪母,她有5個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負擔全落到了父親身上。父親每天起早貪黑,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孩子們的成長,既當父親又當母親,自己則過著節衣縮食的節儉日子。多德夫人切身體會到父親的關愛,感受到父親的善良與偉大。她長大後,深感父親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應該得到表彰,做父親的也應該像母親們那樣,有一個讓全社會向他們表示敬意的節日。於是,她給華盛頓州政府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建議以她父親的生日6月5日做為父親節。州政府采納了這一建議,隻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目前,這個節日受到東西方世界許多國家百姓的認同。每到這一天,子女們總是不忘向辛勞的父親表示敬意。

送灶

舊的民間風俗。“灶”,指社神爺。

古人認為社神爺是主管人間膳食的,祭灶神就有飯吃。人們把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當作灶爺上天向天帝“奏事”的日子。這一天,人們用糧食、紙馬等物品祭送灶神,目的是讓灶神爺多說好話,少說壞話,從而保證下年的平安吉祥。

春節

在我國漢族,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的祭祖活動。我國古代先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便用他們的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這就是“臘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