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醫藥衛生(9)(1 / 3)

關於潑水節的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傣族家鄉美麗富饒,後來來了一個火魔,使傣族家鄉變得酷熱幹旱,寸草不生。火魔接連搶走了七個年輕美貌的姑娘,其中最小的一個叫依香。她聰明伶俐,為了除掉火魔,她設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曆六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興的時候,假意奉承說:“大王,火、刀、劍、水,哪一件武器都不能傷害你,你永遠活著該多好啊!”火魔聽後,十分高興,得意忘形泄露了天機:“我隻告訴你一個人,可千萬不能告訴別人。有一個辦法能讓我死。隻要拔下我的一根頭發,勒緊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一天夜裏,儂香趁火魔熟睡之機,輕輕地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頭就掉下來了。可火魔的頭一落地,馬上就著火了,滾到哪裏,火就燒到哪裏。儂香趕忙把其他六個姑娘叫來,輪流抱魔頭,不讓魔頭落地。魔頭滾熱火燙,姑娘們隻好不住地往身上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七年以後,魔頭終於死去,傣族人民為紀念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曆六月舉行潑水節。

長夜對歌

佘族人舉行婚禮時,一般都要邀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吃喜酒。喜宴散後,便擺開歌台,開始長夜對歌。

長夜對歌是由兩名男女歌手分別代表男女雙方,分列兩邊,交替不停地唱下去。他們首先唱一些婚嫁中吉祥山歌,然後互出難題讓對方回答,或唱一些嘲弄對方的山歌,使對方感到難堪。對歌,有時從夜晚唱到天亮,有時甚至連唱三晝夜。

佘族長夜對歌的風俗源遠流長。

傳說,在很久以前,佘山上住著一個獠客,無惡不作,殘害鄉民。尤其是經常施展魔法擄走新娘過初夜。有一天,一位名叫藍金鳳的聰明美麗的姑娘出嫁了,誰知出嫁時又被獠客擄走。聰明的姑娘把獠客哄騙了一番,從其口中探知獠客最怕熱鬧場麵。於是,她假意答應獠客婚事,騙獠客送她回山寨,並約定在新房等他。回到山寨,藍金鳳急忙把滿屋鬆明燈點得通亮,酒碗碰得當當響,又帶領全寨賀喜的人們又笑又鬧,長夜對歌,終於把獠客嚇跑了。

從此,為了驅趕可惡的獠客,佘族人每到婚嫁之日,必定舉行長夜對歌。

火把節

火把節是我國西南地區彝、白、傈僳、佤、布朗、納西、拉祜、普米等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期不盡相同。

貴州的彝族多在六月初六。雲南白族、彝族一般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起,一至三天。

火把節古代又稱“星回節”。關於星回節的起源,其說法也是各不相同:納西族是為紀念一位保護人間五穀豐收而犧牲的天將;傈僳族是為歡迎諸葛亮南征而點燃火把前去驅散前進路上的瘴氣,趕走猛獸;彝族是為除蟲害、慶豐收;彝族支係撒尼人則是為慶賀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燒死欺壓撒尼人的魔王。白族的傳說是,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酉長,發覺酉長的妻子河南長得很漂亮,便執意娶她為妻。河南表麵答應,但提出了祭祀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河南在祭夫時,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盡。河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讚歎和欽佩。於是每年在河南白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遊寨,表示紀念。

正月十三“小花街”

聚居在新平、元江等縣河穀熱壩地區的傣族花腰支係,最看重的不是“潑水節”,而是趕“花街”。漠沙“花街”一年兩次。農曆正月十三日,為“小花街”。

吃過早飯後,年輕的姑娘們在阿媽的指導下,梳理秀發,身著節日盛裝,佩戴好銀鐲、銀耳環和銀鏈、銀鈴等飾物。接著,阿媽把衣裳、筒裙、花腰帶和香荷包、花手帕等禮品從衣櫃裏取m來,放進精製秧蘿裏,給女兒挎在腰間。姑娘戴上雞鬥笠,從四麵八方向粉牛渡口彙集。各人找到一塊惹眼的地方後,從秧蘿中小心翼翼地把心愛的東西拿出來擺好。小夥子們吹著金竹笛走來了,他們穿“街”串“巷”,時走時停。假若小夥子對某個姑娘有心,便投去傾慕的目光,雙方心領神會,眼明手快的小夥子立即從姑娘擺著的繡物中取走香荷包或花手帕,踏著輕快的腳步離開“花街”,姑娘也收起繡物不緊不慢地隨後而來。

太陽當頂的時候,“花街”附近的冬青樹下,香蕉叢中,菠蘿地頭,小溪邊上,對對情侶到處可見。在悠揚的竹笛聲中,青年人互相傾吐著真摯純潔的愛情。太陽偏西,小夥子們打開蔑飯盒,一對對情人拌著甜言蜜語吃下終身最美好的晚餐。

爾後,姑娘接過小夥子送給的銀飾。這和先前小夥子從姑娘那裏取的繡物便是彼此的定情物。“大花街”在農曆五月初六日,男女青年相聚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