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醫藥衛生(8)(3 / 3)

彝族:彝族同胞根據彝曆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一般在除夕各家都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飯,叫“壓年飯”,預祝新的一年豐收、富有。有的地區,在節日裏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滿族: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在的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壯族:與漢族同時過春節。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挑回家,加上紅糖、竹葉、蔥花、生薑等煮開,全家共飲,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隻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這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土家族: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白族: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不贖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傣族: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裏,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拉祜族:除夕晚上,拉祜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

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並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裏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人在除夕夜喜歡“跳舞抹灰”。他們一邊跳舞一邊用沾著鍋灰的手往對方臉上抹。以此象征新年快樂、吉祥、健康。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東鄉族:東鄉族人民在初一這一天,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各個村落之間約好時間地點,互擲土塊打仗,連六七十歲的老人也興致勃勃地到深山僻野去參加,鍛煉剽悍、勇猛的性格。

仫佬族: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裏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我國少數民族的禁忌

藏族家有人生病或婦女生育時,忌諱生人人內。

蒙古族忌諱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

哈薩克族忌諱別人當麵數他們的牲口。

佤族忌諱別人摸頭和耳朵,忌諱向少女贈送飾物和香煙。

哈尼族忌諱他人到產婦家借家具。

錫伯族忌吃狗肉。

景頗族忌諱用手搖熟睡的人。

鄂倫春族忌諱別人說自己長輩的名字和死人的名字。

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保安族等忌吃豬肉,動物的血和自死的動物。

怒族忌諱拒絕贈送的禮物和食物

阿昌族忌諱走路時從別人麵前擦過,或從腿上跨過。

獨龍族見麵時,男的忌諱拍摸肩頭,女的忌諱觸摸包頭、衣物等。

潑水節

潑水節是我國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傣曆六七月間(清明節後十日左右)又叫洗佛節,時間在節日期間,人們相互以潑水表示祝福,並舉行拜佛、賽龍舟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