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醫藥衛生(8)(2 / 3)

瑤族婚俗——串情人咬手背

苗族婚俗——草標密碼和揉耳朵示愛

錫伯族婚俗——鬧洞房解衣扣

彝族婚俗——潑水迎親和摔跤婚禮

壯族婚俗——隔街相望找情人

赫哲族婚俗——婚禮上吃豬頭豬尾巴

門巴族婚俗——舅舅試新郎

京族婚俗——踢沙折枝試情意

普米族婚俗——逮新娘和鎖媒人

基諾族婚俗——耳朵裏插鮮花

獨龍族婚俗——飲茶定親

裕固族婚俗——馬踏新房射新娘

保安族婚俗一一三天不吃男家飯

鄂溫克族婚俗——馴鹿與神像

塔吉克族婚俗——撒麵粉、喝鹽水

德昂族婚俗——贈煙盒、撒大米茶葉

布朗族婚俗——偷女婿和偷新娘

仡佬族婚俗——盤郎和過門要換三雙鞋

土族婚俗一一水潑接親客

達斡爾族婚俗—說.親先吃閉門羹

拉祜族婚俗——宴席結婚不辦離婚辦

佘族婚俗一一考廚師和調新郎

哈薩克族婚俗——姑娘追和啃羊骨

朝鮮族婚俗——踩麻袋和推木雁

黎族婚俗——愛你多深,咬你多深

布依族婚俗——浪哨對歌和丟花包

傈傈族婚俗一一戀愛暗號多又多

土家族婚俗——香袋和哭嫁歌

佤族婚俗——殺雞看卦和側臥談戀愛

白族婚俗——樹枝探緣、草鞋定親滿族姓氏

滿族姓氏總數,據《皇朝通誌》統計共有679姓。滿族姓氏,“以地為氏”者居多,即以所居地名、山川河流名為姓。清初大臣何和裏姓董鄂氏,因其族原居董鄂河(遼寧省桓仁縣境內)得姓:號稱滿族“聖人”的達海姓覺爾察氏,因其原住覺爾察阿拉(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得姓;清開國功臣額亦都,姓鈕祜祿氏,因其族居長白山鈕祜祿得姓。滿族的另一得姓方式是“以部為氏”,清代統治者愛新覺羅氏,漢譯為“金族”,據說先人與金代統治者同族同部而得姓;清代另一大臣英東姓瓜爾佳氏,也是金代一個有名的部族,屬於這類情況的還有“那拉氏”、“完顏氏”、“伊拉氏”等等。

如今滿族姓氏,絕大多數早已改為漢族式的姓了,改姓方式有以下幾種:①屬於滿姓的簡化,取滿族字頭為姓,如佟佳氏改姓佟,富察氏改姓富等等;②取滿姓字頭的諧音為姓,如“關”是瓜爾佳氏的“墨”的諧音;③取滿姓的漢意為姓,如郎姓,本姓為鈕祜祿氏,鈕祜祿譯成漢意是“狼”,其族即取“郎”為姓;④即下一輩以上一輩人的名中某一字為姓。

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子湯古代的後人有叫伊勒圖善的,伊勒圖善之子便取其父名頭一字“伊”為姓了。滿姓改漢姓,還有同一滿姓有兩個或更多漢姓的,如鈕祜祿氏不僅有姓郎的,還有姓卜的,姓鈕的;愛新覺羅氏不僅有姓伊的,還有肇、金、德、洪、海、依等姓。

民族

“民”和“族”這兩個概念,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就有了,但在整個上古文獻裏,沒有出現過把“民”和“族”結合在一起組成“民族”一詞,在我國近代早期和中期文獻中,也未發現“民族”一詞。“民族”一詞最早出現於1899年梁啟超的《東籍月旦》一文,原文寫道:“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譯西籍……其自敘乃至謂東方民族,無可廁人世界史中之價值。”這一詞直到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的主張之後,才被普遍使用。但是從梁啟超開始直到章太炎和孫中山,在使用時常常把“種族”和“民族”混淆起來。1922年梁啟超發表《中國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明確地將種族與民族劃清了界限。

少數民族過春節習俗

蒙古族:蒙古人民過春節叫它做“大年”。初一,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讓,他們大都以“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

苗族:苗族的年節是秋收之後。過年這天,他們舉行“鬥牛比賽”。在鬥牛場上,人山人海,他們歡呼雀躍,氣氛十分熱烈。比賽完後,人們一邊喝酒,一邊踩著鼓點,和著蘆笙的節拍跳著歡快的舞蹈。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麵具,用嗩呐、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