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父母在孩子剛滿一周歲那天,要在他(她)麵前放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東西,諸如筆墨紙硯、珍寶玩具、服飾胭脂、瓜果點心等,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看孩子抓取何種物件,預測其一生的性情和誌趣。這種儀式名叫“抓周”,又稱“啐盤”、“試兒”,它是我國一項古老的風俗。
吹生日蠟燭
吹生日蠟燭是一種為生日助興的習俗,這一習俗來自古希臘。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們在慶祝月亮女神生日時,就是在聖壇上擺上插著蠟燭的蛋糕。
後來.古希臘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也插上燃著的蠟燭,並增加了吹蠟燭的內容。他們相信,燃燒的蠟燭具有隱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要求一個心願,並且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他便可以如願以償,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人們都期望通過這種方式使自己未來吉祥如意。
花圈
按照北歐的傳說,一個人臨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原來,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的著名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第七條說:“假如有人或者親身、或者由於自己的馬或奴隸在競賽中獲勝而得到花律,那麼在他死時,無論在他家或在戰場,都不禁止把花圈置於死者身上。同樣,也允許他的親屬帶花圈參加葬禮。”
不難看出,花圈是一種獎賞物!既然花圈是勝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獎賞,難怪安琪兒就隻願把有花圈的靈魂帶上天了。人們為死者送花圈也就逐漸成為一種習俗了。
佩戴黑紗
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國不盡相同。
中國、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紅色,歐美是黑色。古代歐洲人穿喪服的目的在於偽裝自己,以避免死神把自己認出來。
古代歐洲許多原始民族中,隻要有人去世,死者的親屬立刻把自己偽裝起來,要麼身上塗黑色泥巴,穿上千草衣服;要麼黑布將全身包裹起來,他們想通過上述方式把死神嚇跑或不讓死神認出來。在歐洲古代,當一個貴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為他穿黑色喪服致哀。英國仆役因為購不起喪服,所以提倡用一塊黑紗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
這種節儉易行的佩黑紗喪禮為廣大民眾所認可,很快傳遍了整個歐洲,進而普及到全世界。
日本人忌諱“4”的由來
“4”是日本人最為討厭和忌諱的數字。在東京大醫院的病房裏,見不到“4”及“14”,以及其他包括“4”組成的、病房房間號碼;在大阪醫院的病房裏,不僅沒有“4”、“14”、“44”這樣的病房號碼,甚至連“42”這樣的號碼也見不到。日本人究竟為何如此忌諱“4”這一數字呢?
在日本語中,“4”同“死”的發音十分類似,有時甚至完全相同。因此當人們看到“4”這個數字,或者讀到由“4”組成的數字時,腦子裏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死”。有的日本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他們凡事都非常講究吉凶如何,出門或辦事,往往要討個吉利,如果接觸到“4”和由“4”組成的數字,本能地感覺很不舒服,並因此大為掃興,故日本人盡量避免“4”這一數字。
三、民族
中國的56個民族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由於漢族人口眾多(占全國總人口的91.6%),習慣上把其餘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55個少數民族中,100萬人口以上的有壯、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瑤、朝鮮、白、哈尼、黎、哈薩克、傣18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達1617.9萬人;10萬至100萬人口的有佘、傈傈、仡佬、拉祜、東鄉、佤、水、納西、羌、土、錫伯、仫佬、柯爾克孜、達斡爾、景頗、撒拉、毛南17個民族;不足1萬人口的有布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溫克、京、基諾、德昂、烏孜別克、俄羅斯、裕固、保安、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不含台灣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0個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僅3000餘人。
中國各民族婚俗
傣族婚俗——賣雞肉找對象
景頗族婚俗——花草樹葉做情書
阿昌族婚俗——偷雞頭與抬鍋蓋
藏族婚俗——情卦和搶帽子
侗族婚俗——踩腳後跟試情意
滿族婚俗——秤杆揭蓋頭
柯爾克孜族婚俗——捆綁成夫妻
納西族婚俗——冷水淋頭和酥油貼臉
東鄉族婚俗——新郎偷廚和戲公伯
哈尼族婚俗——隔牆談情與牛糞抹衣
維吾爾族婚俗——結婚要五個階段
蒙古族婚俗——騎馬迎親與抱木枕頭